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市宣传网>文化杭州
 
浙江展览馆整修完毕,本报独家探访— “红太阳”,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2016-07-22 09:06

坐落于杭州市武林广场的浙江展览馆,是杭城当之无愧的文化坐标。这个老杭州人口中的“红太阳”展览馆,从1969年开馆算起,举办过3000余次各类展览、1000余次广场活动。

自2012年启动修缮以来,红太阳展览馆蛰伏已久。

入夏以来,以浙江展览馆南立面为巨幕的大型3D灯光秀声动杭城,紧接着,7月14日,浙江展览馆微信公众号悄然上线,今年秋天,它就将携整修完成首次亮相后的第一个展览——“百年追梦”浙江美术创作精品工程的汇报成果展,向世人展现新颜。

那么,在它重回到大众视线之际,让我们探寻这颗“红太阳”的前世今生。

东方红,太阳升

一段难以忘怀的老城记忆

“你看看,20年不走了,机芯早就锈死。这么老的钟都已经停产了,根本找不到原件更换啊。”办公室里,专程从烟台赶来的李建宝师傅面对着一座钟的机芯愁容不展。刚接手修钟的时候,李师傅连1%的把握都没有。“看这材料和外观,应该是上世纪50年代末德国产的。我只好从另一个60年代的老钟上拆下部件,看看能不能替换。”

修钟是精细的活,李师傅屏气凝神。连轴工作20多个小时之后,老钟终于重新走动。

这口老钟是红太阳展览馆的标志。钟的正面写有“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几个字,诉说着它的年代。

“为了修好它,我们花了两个月时间拍照片,做收集整理材料等准备工作。”浙江展览馆副馆长林应辉回忆,当时全杭州城里一时难以找到一个可以修复它的师傅。于是,搜寻的版图延伸至了上海。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公司,第一次来的上海本地师傅却发现自己技术不到位,只得回去求助。寻人范围又扩大到了烟台。一个多礼拜后,救兵李师傅才出现。

现任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的田宇原,曾在2002年左右短暂地担任过浙江展览馆馆长。他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展馆正中央的这座钟每到整点时刻都会准时奏起经典红色歌曲《东方红》。“这首钢琴曲一响,杭州全城激荡。”

“东方红,太阳升……红太阳是老杭州的记忆啊!”展馆建设时,田宇原还是个学生。《东方红》报时音乐在杭州人心中涌起的不仅仅是个人回忆,更是一代人不能忘怀的情感。

浙江展览馆是“中”字形的建筑,位于杭州的城市中轴线上,北隔运河比邻西湖文化广场,南沿延安路与吴山之巅遥遥相望。“当年杭州以体育场路为界线,篱笆墙把市中心围住,外面就是农田。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浙江展览馆成为体育场路之外的第一座重要的公共建筑。”

这段时间,浙江展览馆正在为主题展览“红太阳的记忆”,向全社会征集历史文献资料,许多老照片纷纷而来。细看这些照片,虽是黑白照,但仍能看出浙江展览馆的气势辉煌。照片中的展馆前,有一根旗杆矗立中央。

“当年的浙江展览馆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这根旗杆就是象征。升旗、集会、纪念伟人的逝世……这根旗杆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却差点要被拆除。”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坚持下,最终在武林广场中央定下了点,旗杆得以保存。今后,红旗依旧能在“红太阳”上空飘扬。

旗杆只是浙江展览馆“多舛”命运的一个小坎。展览馆是“拆”是“保”曾经引起过激烈讨论。

有人认为,展览馆使繁华的延安路成了“断头路”;西湖文化广场的建立,展览馆的功能被削弱;和武林广场未来规划的地铁、商城有冲突……浙江展览馆的去留一直存疑。在一次次的商讨会议上,“保”派看着已经完成的拆迁方案,内心戚戚。

2005年3月18日,争论锤落音定。省里召开专题会议,指出浙江展览馆是杭州市具有一定代表性、历史性的建筑,杭州市也将其纳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拟保历史建筑清单,决定予以保留,并继续留在原址上发挥作用。

2010年4月,浙江展览馆正式被列为了杭州市第五批“历史保护建筑”。

“虽然建筑年代不长,但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杭州的地标性建筑。”昔日的“红太阳”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印迹,得以永远保留下来。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浙江展览馆讲述的是人民对文化不变的渴求。田宇原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第一届西湖书市在此轰轰烈烈开幕的情况,“当时可谓盛况空前,展示着人们对文化的如饥似渴。”

“人山人海,比肩接踵。排队参观书展的人向前看不见头,向后看不见尾。”田宇原时任浙江省新闻出版局、出版总社人事处副处长,负责书市的安保工作,“我们不得不从新华印刷厂紧急调派几十位工人同志维持现场秩序,控制人流进出。怕发生踩踏危险啊……”

“那个年代,一本书,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印数,都是常见的事。”田宇原说,当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飘》,在书市一面市就顷刻售尽。

浙江展览馆作为省内第一个会展场馆,见证了浙江文化发展的欣欣向荣。上世纪80年代是文学盛时,《东海》杂志社就在展览馆办公,经常举办各种文学讲座,场场爆满;1999年10月,适逢建国50周年,展览馆举办了杭州民间艺术展,人民载歌载舞,齐聚红太阳广场,欢庆祖国五十华诞。2005年11月,毕加索版画原作大展在展览馆举办,将大师的作品带入了杭州市民的生活中,人们近距离地感受了异域文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新的生机。

浙江展览馆的变迁,几乎就是浙江人精神文化生活变迁的缩影。“浙江展览馆整修重开,是对历史的记忆,更是对文化的尊重。”

半年工期,800万元投入

一项曾举全省之力的工程

时间倒回上个世纪60年代末。

工程任务紧迫!

设计图纸还未出炉,6个施工单位已经进场待命。原设计面积1万平方米,最终为1.2万平方米,还不包括1.5万平方米的南北广场,只有半年工期。

全省全力支持!

浙江展览馆原计划投入资金500万元,最终花费800万元,而当年全省年财政支配只有3000多万元,浙江省“举全省之力”对展览馆建设确保“要啥给啥”。

81岁高龄的益德清先生,现为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原浙江省工业设计院)顾问总工程师,是当时浙江展览馆工程的结构设计工程师。“除了我,还有项目总联系人肖忱、建筑设计工程师沈济黄、设备设计工程师汪承德、林翰、赵桐年……这是浙江省工业设计院参与工程、设备设计的50多号人的集体荣誉。”采访中,老人一讲述起那段过去,似仍历历在目。

据益德清先生回忆,浙江展览馆的原址是片菜地和花地,外加几座茅屋和简易棚屋。“上世纪60年代的杭州城不比现在,浙江医科大学老校址以北就是农田了。菜地当时属于天水街道,种着长梗白菜;茉莉花与玫瑰花是供给杭州香料厂的。”益德清先生笑说,难以想象这里竟会建设成为杭州城的重要地标。

1968年9月,浙江展览馆正式开工。武林广场成了一片热闹的大工地。没有推土机、没有挖掘设备,工程全靠省内四百多个厂矿单位,以及各级机关干部、学生、部队、市民的义务劳动推进。开工前的誓师大会上,红旗飞舞、人声鼎沸。每天早晨五点整,准时响起的《东方红》仿佛是杭州城跳动着的红色脉搏,激荡着人们的灵魂和心脏。

筹备领导小组迅速成立,全省的设计师都被要求贡献一份力。据负责建筑专业的设计师沈济黄回忆,收上来的展馆设计图铺了满满一地。筹备小组最终选择综合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设计方案——一正二副三层厅堂结构,正门前的台基上是八根大理石立柱,构成浑然一体的高大立面,几乎看不出内里三层的结构。

困境常与成功同行,建设难题接二连三。

原址下,数十米厚的淤泥含水量太高,恐有沉降问题。如何解决地基问题?如果浇筑混凝土地基,恐怕半年工期的一半都要消耗在打桩上。“为了攻克它,我们先采用了砂桩地基,再重锤夯实,加快淤泥固结,效率极高。”

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层高7米,砖块厚度37厘米——施工量太大怎么办。如果所有建筑材料在现场边制作边建造,时间不允许。“为了提高效率,我们把几十根跨度12米的预应力大梁,和上百根跨度5米的小梁,送去预制厂先制作好,再运来施工现场搭建。”

谈起那段施工的日子,益德清仍记忆犹新:设计部在工地搭起工棚,不眠不休流水作业。每画好一张图,就立马交到隔壁翻样、加工,一旦有修改,不等重画图纸,双方直接用手比划。

工程24小时不停。晚上从吴山顶上北望,这片工地的上空漫天通红。

1969年3月23日上午,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水磨五彩石的地坪、白色的花岗岩台阶、大理石立面、金黄琉璃瓦……正面屋檐下9幅巨大的彩石镶嵌,鲜艳夺目。

这个被全省各地群众瞻仰的标志性建筑,建成了。

修旧如旧,科技注入

一座历久弥新的文化地标

四十余年后,2016年7月,浙江展览馆的修缮工作即将收尾。

在浙江展览馆副馆长吴晨的引导下,我们步入序厅,每走一步,都仿佛在丈量浙江这本历史厚典的页码。

抬望眼,一方葵花灯满满地占据屋顶。这朵向阳花盛开的姿势,依旧如同四十多年前一样;向前看,原本发布展览信息的喷绘墙,正在进行升级改造。新建的LED屏给“红太阳”注入潮流的科技。

如果说,每一段记忆,都是历史的证明。那么怎能任随老杭州的记忆,被岁月的长河逐渐侵蚀。

在《浙江展览馆修缮改造工程设计方案》中,“展馆现状调查表”记录着老建筑的现状堪忧:原有的外窗已经锈蚀严重,玻璃破损严重,油膏基本已经全部脱落;原有琉璃瓦经过近50年的时间,破损、碎裂严重,琉璃瓦一旦碎裂脱落后果非常严重……

“展厅沉降有问题,屋面、地面渗漏现象严重,已不符合当前的抗震要求。仅5000平方米的展厅面积,更是无法接纳较大规模、上档次的会展活动。”林应辉说,此外,展览馆内老旧的空调、电梯已超过使用年限多年,下水管网、供电线路、消防设备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漏水情况——安全隐患随处可见;展览专用器械和用具配置较少,加上没有自动扶梯、缺乏网络智能设备——落伍的设备设施,又怎能满足现代化展览的要求?

与此同时,展览馆周围的环境,也正日新月异地变化着。

杭州的城市规划在升级,武林广场地块要造地铁,武林广场附近都将进入封闭施工,广场上的喷泉和“八少女”雕塑也要同步进行改造……

历尽沧桑的“红太阳”亟待重新焕发光彩。

2012年12月12日,浙江展览馆修缮改造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修旧如旧是重要原则。

听——当年那座每天会准时向全城高唱《东方红》的大钟已经被重新修复。开馆后,将被放在贵宾室留作时代的纪念。

看——浙江展览馆北面的红屋檐下面,有一圈别致石头雕刻的向日葵花边。走近发现,向日葵花边缺角了,被腐蚀了。所以,这次修缮委托景德镇专业机构按原样制作了新的葵花补上。

据展览馆整修项目承办方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参与土建的设计工程师沈米钢介绍,最终设计方案决定,外墙、外窗、顶上的琉璃瓦和脚下的台阶,按原有风貌复原更新。内部装修中,一层序厅、三层中央大厅顶上的大小葵花、五角星装饰灯保留;一层贵宾接待室里的毛主席诗词匾由有资质的专业机构修复保留;楼梯扶手上原有的玻璃装饰件,也力求还原原貌……

“那些缺损的葵花灯、五星灯、琉璃葵花在开工前即委托专业的制作单位修复、制作,力求保留历史建筑的原有风貌。”林应辉强调,“完工后的建筑整体框架结构不变,外墙用石材干挂,增强建筑质感。室内破损的石膏雕饰和灯饰等,将定制成与当初一样。”

老历史需与新时代惺惺相惜。

“馆内新引进了语音通讯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公共广播及应急广播系统、数字安保监控系统、智能一卡通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智能照明系统、机房工程等智能化系统工程,将历史韵味和现代会展功能融为一体。”

“修缮后的展览馆,增加了6个展厅,建筑面积共为21266.21平方米,并恢复了中央大厅的会议功能。”林应辉欣喜地说,中央大厅还能举办文化讲座和文艺展演。

从宣传阵地,到经济文化展览展销场馆,再到文化艺术为主的展览窗口,修缮后的展览馆功能将更贴近文化艺术。

文化的传承在时代的更迭中历久弥新。

“文化自信”就是要从我们的文化根脉中寻找。站在新馆面前,田宇原踌躇满志:我们要坚守这块文化主流阵地,通过这个崭新的浙江文化艺术展示窗口,将继承与创新结合在一起的文化精神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旧貌换新颜,老坛盛新酿。今年金秋,让我们一起期待,这颗再一次冉冉升起的“红太阳”!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刘慧 严粒粒 编辑:实习编辑 周琼
 
动态信息 更多 >
· 杭州要抓好“最多跑一次”改革专项巡察
·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入选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 杭州市第十六次妇女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 杭州对口帮扶黔东南州、恩施州
· 下城区:集中力量破难题 “四级联办”解民忧
· 上城区:办好“关键小事” 实现最大民生
· 10月底前,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力争全覆盖
· 6名杭州青年代表出席共青团十八大
· 中共杭州市委追授徐遂同志为“杭州市优秀共产党员”
· 杭州市举办群众性歌咏活动
浙籍抗战英烈群雕永久竖立武林广场
我省首次举办苔藓科普大展
城管驿站可以这么美
版权所有 200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www.hzxcw.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024×768 IE 6.0以上
联系电话:0571-85251618  E-mail: xcbxm@hangzhou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