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市宣传网>钱塘理论
 
急救训练 “是乃仁术也”
2018-01-09 15:25

1月2日晚,滨江某职业学院的体育馆,正在打羽毛球的杨同学突然倒地,心跳呼吸骤停,而当时在场的学生都不懂急救措施,杨同学于次日下午不幸去世。于是,杭州两位急救专家通过媒体呼吁:中学、大学应该普及急救培训。

“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高的不是医院”,能救他的,是当时就在他身边的人。曾经有过不少报道,在列车上、航班上、海滩上、大街上,有人猝然倒地,正巧有医生、护士在身边或者路过,见状立即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将其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但相反的例子其实更多,因为并不是每一次,医护人员都能在第一时间赶到。

可能有人会认为,在中学、大学普及急救培训是小题大做,毕竟“心跳骤停”在我们生活中只是小概率事件。这样的观点看似有一定道理,却难免“狭隘”之嫌。首先从投入上来说,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技能,只需花半天左右的时间,既不“劳民”也不“伤财”。而更重要的则是,急救培训对于广大学生来说,其意义绝不仅仅是掌握一门知识、一门技术,还是健康人格锻造的路径。

人格培养是一个习得的过程,美好的情操形成于美好的行为。救死扶伤就是典型的“美好的行为”,急救知识的学习过程,急救技能的训练过程,也就是美好情操形成、升华的过程,人们会因此更加珍爱生命、关爱他人、乐于助人,会因此以更开放、包容、阳光、勇敢的心胸面对世界。

相关报道提到了杭十四中,十四中学生个个都会急救,并举例说,去年10月1日,杭州市中医院妇产科的沈醒杭医生在广西北海的沙滩上,与在十四中读高三的17岁儿子联手,对溺水者做心肺复苏,成功挽救了一个生命。其实最有价值的是另外一个细节:沈医生说,在那次抢救中,儿子特别有少年人的正义感,现场围观的人堵得太牢,把人群散开的就是他。

医者,仁术也。急救训练,就是“仁”的训练,就是把“仁”的精神注入到人格当中。“仁”是什么?请看孔子的论述:仁者爱人,仁者静,仁者不忧,仁者必有勇;“子罕言利,唯命与仁。”“命”是偶然的,而“仁”是必然的,“我欲仁,斯仁至矣”,“求仁而得仁”。

急救训练的目的,是救他人于危难之中。学的是技术,升华的是人格。作为技术,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用到,但这份“初心”却会一直滋养着一个人人格的成长,并体现在工作、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翟春阳 编辑:余彦君
 
动态信息 更多 >
· 杭州要抓好“最多跑一次”改革专项巡察
·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入选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 杭州市第十六次妇女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 杭州对口帮扶黔东南州、恩施州
· 下城区:集中力量破难题 “四级联办”解民忧
· 上城区:办好“关键小事” 实现最大民生
· 10月底前,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力争全覆盖
· 6名杭州青年代表出席共青团十八大
· 中共杭州市委追授徐遂同志为“杭州市优秀共产党员”
· 杭州市举办群众性歌咏活动
浙籍抗战英烈群雕永久竖立武林广场
我省首次举办苔藓科普大展
城管驿站可以这么美
版权所有 200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www.hzxcw.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024×768 IE 6.0以上
联系电话:0571-85251618  E-mail: xcbxm@hangzhou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