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市宣传网>调查研究
 
杭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2008-10-30 08:3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调研处

所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由政府主导、公共文化服务主体承载、社会参与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丰富精神生活,传播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文化设施、文化队伍、文化网络及其服务内容的总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加快推进我市"生活品质之城"和"文化名城"建设,促进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对近几年来杭州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就其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我市大力推进文化名城建设,文化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1、公共文化政策法规体系比较完整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正常运作,离不开政策法规体系作保障。建立一套规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法规,有利于规范公共文化服务秩序,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工作者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有利于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作用。从杭州实践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自2003年以来,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法规、章程和办法,有关综合性政策、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政策、文化人才政策、文化国有资产管理和财政扶持政策等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法规和指导意见共有40多部(个),具体如《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一名城、四强市"建设的意见》、《杭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06─2010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杭州大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政府采购公益文化产品的实施办法》等等。这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形成了杭州市比较完整的政策法规体系,规范了公共文化服务秩序,保证了群众的文化权利,使我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2、公共文化人才管理体制日趋完善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管理体制,建立一支具有一定规模且整体实力较强的人才队伍,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有力保证。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敢于创新,初步建立起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人才管理体制,形成了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文化艺术人才和文化管理者的文化队伍网络体系,并注重在实践中予以完善和提高。

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近几年来,杭州从实际出发,打破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长期"吃大锅饭"的管理模式,初步建立和完善了公共文化人才队伍选拔、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机制,形成了有利于文化人才成长和创业的良好氛围。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领域采用全员聘用、岗位工资、业绩考核、项目负责等办法,实现了从管理体制到运行机制的转变。

建立健全文化队伍网络体系。目前,我市群众文化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网络,基本覆盖了杭州市各个区、县(市),并呈现出专业文化队伍与业余文化队伍共同发展的态势。目前,群众文化专业队伍健全,工作开展活跃。具体分布是:市群众艺术馆和各区、县(市)文化馆从业人员226人;杭州图书馆、杭州少儿图书馆和各区、县(市)图书馆从业人员332人;全市19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现有在职人员356人(详见表1);此外,全市有4900多支城乡业余文艺团队和近百个民间剧团,集聚了7.5万人的业余文体活动爱好者和数千名活跃于各门类文化艺术事业单位的文艺工作者。

建立和完善文化队伍竞争和激励机制。为充分调动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近年来杭州出台了一整套相关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创新创业。如制定了《关于设立"杭州文艺突出贡献奖"的实施办法》,市里将视其对杭州文艺创作和文化名城建设的实际贡献,分别给予个人1-5万元,项目5至10万元的奖励。2004年以来,已表彰了三批,31名个人和17个项目获"杭州文艺突出贡献奖"。2007年杭州市首次设立了"西湖艺术家"的称号,将荣誉授予为杭州文化做出过积极贡献的文学家和艺术家,韩美林、余秋雨、陈祖芬获得了首批杭州"西湖艺术家"称号。2004年以来,还建立了以"舞台艺术类编剧、导演和演员,广播电视的文艺类节目主持人、节目编导和文学、音乐、美术、书法、篆刻家以及相关艺术门类的专业艺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主体"的杭州文艺人才库,目前纳入人才库的人才达到342名,为杭州的文化名城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文化人才保证。

表1:全市及各区、县(市)群众文化专业队伍从业人员一览表

市、区、县(市)

群艺(文化)馆在职人员

图书馆

在职人员

乡镇(街道)

文化站在职人员

现有人数

中级以上职称

所占比例

%

现有人数

中级以上职称

所占比例

%

机构数

人员编制数

实际在位人数

上城区

15

7

46

2

0

0

6

16

17

下城区

9

6

67

3

2

66

8

14

14

拱墅区

10

8

80

5

3

60

10

15

13

江干区

10

5

50

4

2

50

8

35

10

西湖区

14

7

50

4

2

50

13

30

30

滨江区

3

2

66

2

0

0

3

3

3

萧山区

26

14

54

55

17

31

26

30

48

余杭区

20

16

80

48

14

29

19

39

39

临安市

22

15

68

14

8

57

26

35

38

富阳市

16

13

81

20

2

10

25

67

53

建德市

23

16

70

10

7

70

16

27

27

桐庐县

15

11

73

26

7

27

13

35

35

淳安县

13

10

77

13

6

46

23

34

29

 

44

31

70

126

69

55

 

 

 

 

226

161

71.2

332

139

41.9

196

380

356

3、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断创新

改革创新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永恒主题。建立健全科学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更离不开改革创新。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在投入机制、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在投入机制上,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基本思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制进行大胆创新。突破了"官办文化"的单一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事业投入机制。在农村,社会集资兴建文化设施热悄然兴起,文化专业户、文化个体户等农民自办文化大量涌现,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如临安市通过募集社会资金,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实施了卓有成效的保护和挖掘。张铭音乐图书馆、黄龙越剧团、宋城艺术总团、金海岸娱乐城等62家规模化社会办文艺团体的日益活跃,为我市公共文化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西湖区通过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事业投入机制,先后投入6000万元,建成了西城文化广场和古荡绿色广场,为搭建文化舞台、开展文化活动、活跃居民文化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机制的不断创新,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展现了新的活力。

4、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是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也是更好地让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和促进公共文化交流的平台。一些重大的公共文化设施还是展示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建设,目前我市围绕"15分钟文化圈",建设了一批惠及群众的文化服务设施,初步形成了市、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市级先后建设了杭州少儿图书馆、红星文化大厦、杭州大剧院等一批有影响、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各区、县(市)相继建成萧山剧院、文化中心,余杭江南水乡博物馆、图书馆,桐庐图书馆,建德文化中心等一批大型文化设施。基本形成了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全市现有市级群众艺术馆1个,市级公共图书馆1个,市级少儿图书馆1个,区、县(市)级文化馆、图书馆各13个,街道(乡镇)文化站(中心)227个,社区(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4070个,设施总面积95万平方米。此外,还建成了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等一批行业设施。

全市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设有杭州数字电视有限公司、杭州网通信息港公司及各区、县(市)有线网络分公司。连接两区(萧山区、余杭区)五县(市)的SDH环网580公里,架设光缆25284.77公里。(全市广播电视分布及覆盖情况详见表2)。

2:全市广播电视分布和覆盖情况

广播电视分布

农村有线电视覆盖率

市级广播电视台

 

广电站

电视频道

广播频率

 

行政村

自然村

现有村

3488

14868

覆盖村

3205

13419

9

234

12

10

覆盖率

91.9%

90.3%

全市现有电影发行单位8家,电影放映单位124家,其中16毫米电影放映单位43家,35毫米放映单位81家。据统计,2007年度全市农村电影放映场次12800场,观众人数达650万人次。

全市涌现出一批设备精良、规模较大的印刷企业,形成了书报刊出版物生产基地(详见表3)。

3:全市出版、印刷企业情况

出版物零售单位

印刷企业

总数

新华书店网店

专业出版物市场

出版物批发单位

出版物零售单位

其他

总数

出版物

包装装潢

打字复印

其他

2717

24

3

157

2560

 

3589

111

992

1410

1076

5、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机制正常运行

直接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是实现和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也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明确政府及公共文化服务部门的管理职能和社会职能,提升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为广大群众提供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近年来,杭州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上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建立和健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机制,努力打造精品力作,更好地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推出了文艺精品工程建设十大举措:一是建立文艺精品工程立项、招标、签约制度;二是加大文艺精品创作经费投入,确保重点文艺作品扶持奖励经费每年不少于2000万元;三是促进文艺工作者精品工程市场化运作;四是完善文艺精品评论和宣传机制;五是进一步完善文艺工作者精品奖励机制;六是做好优秀文艺人才培养引进工作;七是加强对精品工程建设的量化考核;八是筹建杭州市交响乐团;九是构建文艺作品展示平台;十是加强文艺精品工程的组织领导。

制作了一批精品力作。近两年来,杭州市属文化单位创作的文艺作品达97件。其中:戏剧29部,电影2部,电视剧15部,动画片9部,图书22部,歌曲20首。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品,共有46部作品获市级以上"五个一工程"奖(其中中宣部1部、省级8部、市级37部);有14件文艺作品获国际特别奖和金、银奖;4件作品获国家奖;36件作品获省级大奖。大型歌舞诗剧《和平颂》,经过多次策划、修改、完善,成为一台舞台艺术精品。去年初,杭州歌舞团与加拿大华俊娱乐制作有限公司签订了5年演出合同,规划世界巡演100场,为我市文艺精品走进市场,走向世界,探索了一条新路。

加快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七项惠民工程。一是加快推进了广播电视"村村通" 工程建设;二是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三是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四是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公共服务工程;五是继续落实好文化扶贫工程;六是拓展图书"一证通"工程;七是深入开展万场文化创先工作。各项工程的工作按照计划部署有序开展。

同时,实施了重大文艺题材创作公开招标。去年市出台了《杭州市关于重大现实题材电视连续剧剧本的招标方案》,今年首批面向全国招标项目为25集以上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剧本提纲。经过专家评审,在38篇投稿剧本中,《傻根进城》、《运河人家》得以入选,分别获得10万元奖励;《天堂在人间》等四部作品获入围奖,各奖励2万元。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与中央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和杭州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以下"五个差距"上表现尤为明显:

1、形势任务与发展现状之间的差距

在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是中央有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中央下发的《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中央的要求,为我们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其次省市有部署。省委提出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战略,就建设"文化强省"作出部署;市委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把它作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重要内容,作为生活品质的显著标志。再次群众有需求。杭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随之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提出了新的期望,需求更旺,要求更高。这些新形势新任务,为我们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提供了有利的政治保证,也给我们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带来了广阔的前景。从目前杭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在这样的形势任务面前,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还存在不少差距。一是发挥社会作用兴办公共文化服务事业还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依赖政府投入,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主要还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公共文化产品还是以政府"买单"为主,如"特色文化广场"和"大蓬车"演出,都是政府直接投入,还没有进入市场化的运作阶段。怎么样利用社会的资金和民间资金还明显不足。二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统筹协调还不够。重视发展城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正确的,但同时要重视农村地区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从我市农村现状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城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资金短缺,设施落后、活动偏少,群众的文化需求比较强烈。三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还不够。在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条件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样面临着新的情况和新的挑战。但我们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不够,以致在掌握规律,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整体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就存在明显不足。 

2、思想观念与运行机制之间的差距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进程中,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完善。传统的思想观念不能很好地指导和解决现阶段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深层次问题,使其应有的思想保障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运行机制面临的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工作机制,这就决定了科学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必须要有先进的思想观念来保证。由于一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影响,制约和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诸如有的不敢解放思想,表现为因循守旧、不敢突破"惯例"、不敢超越"本本"、不敢试、不敢闯、不敢创新;有的不愿解放思想,表现为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固步自封,认为公共文化就是"公"办,"公"不办则已不为;有的不会解放思想,表现为心浮气躁、学习不深、视野不宽,没有先进的文化工作理念和求实的文化工作思路。原有的公共文化事业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文化发展需求。还比如公共文化设施的运作不畅,导致设施人为闲置,使用率不高。经费投入方式不够合理,导致真正需要的运行资金得不到保证,特别是街道、乡镇一级还普遍存在着由于缺乏经费而无法正常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现象。此外,在吸纳和利用社会力量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手段和办法。要解决这些运行机制中的问题,要求我们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探索中找出路、在应变中求突破、在创新中促发展。要不断摸索按市场规则办事,逐步实现让市场配置资源、让市场决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努力创造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创业环境和公平的竞争环境。

3、群众需求与服务水平之间的差距

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任务。要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就必须在提高服务水平、拓宽服务渠道上下功夫,求实效。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旺盛,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明显体现出多样性、多变性的特点。杭州是个经济发达的地区,又是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人群集结度比较高的地区,这就需要我们必须要以较高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来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我们的文化服务水平不够高,影响了群众的文化需求,突出表现在:一是对公共文化建设领导力度不够。党委、政府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责任主体,在推动公共文化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上还有不少差距,还没有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干部的考核指标。文化机构编制、人员不齐、资金短缺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文化服务能力水平的提高。二是演艺创作的实力不强。近几年,我市虽然创作了《阿姐鼓》、《和平颂》等一批优秀剧目,但客观分析,杭州专业文艺院团的创作能力和实力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并不处于领先的位置。创作演出的高质量原创剧目数量偏少,尤其是缺少现实题材的具有强烈震撼力的优秀作品。三是文化市场发展和管理存在诸多差距。文化市场总类发展还不够快速,市场整体资本不够雄厚,产业结构不够优化,消费市场不够成熟,文化领域的违规现象还时有发生。

4、工作目标与队伍建设之间的差距

我市"十一五"期间《杭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努力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至"十一五"期末,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文化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努力打造一批文化品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而目标的实现,关键要由一支高素质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来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越来越重视,基层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相应的对文化队伍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尽管近几年来,我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成绩斐然,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差距,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队伍不稳。乡镇、街道文化站没有专职站长,缺编空岗、专干不专的问题还比较普遍。由于乡镇文化站管理体制不一,基层文化工作者待遇偏低、人心不稳明显地影响了基层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据对萧山、余杭两区和5个县(市)调查统计,乡镇文化站的文化管理人员平均缺编比为17.98%,兼职比为37.32%。特别是大多数村文化活动中心(室)的管理人员,一般由村干部兼职。这些兼职干部由于工作繁忙或无所用心,大都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二是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仍然偏低。据调查,目前我市175个街道(乡镇)文化站的275名工作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206人,占所有文化站工作人员的74.9%;各区、县(市)文化馆的现有185名从业人员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108人,占58.3%,具有高级职称的仅2位。特别在农村,公共文化队伍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都尚不尽人意。三是文化队伍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据调查,在乡镇文化站275名专职人员队伍中,年龄在45岁以上的有89人,占32%。相对基层文化工作而言,队伍"老化"问题已经显现。同时,文化站干部兼任其他行政工作的情况比较突出,文化站干部业务技能不强,艺术门类的辅导、文化活动的组织无法胜任的问题也比较普遍。因此,必须下功夫强化文化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文化工作者的素质,以适应公共文化工作目标所需要的能力和水平。

5、事业发展与投入保障之间的差距

公共财政投入对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公共财政投入的职能也应相应地调整。除少数纯公共产品和服务由政府直接生产和提供外,绝大多数应采取政府和市场混合提供的方式。必须要有相应的投入保障机制,才能保证公共文化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由于一直以来对政府保障公共文化利益的职能认识不够清晰,公共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农村的文化建设非常薄弱,投入保障的差距制约和影响了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一些地方多年来只保证文化部门基本的人头经费,业务经费和文化设施建设经费严重不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市仍有34.7%的乡镇文化站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从整个财政支出的比例看,近几年,文化事业经费总量有所增长,但与新增财力相比,与其他事业建设的投入相比,公共文化事业经费明显偏低。从经费投入构成看,公共文化事业经费主要用在文化设施建设上,其它的用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文化人才的培养、文化市场的培育等经常性的经费投入很少。从经费投入制度看,由于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文化设施建设,每年的投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不少区、县(市)存在公共文化事业经费时而增加时而减少、时而增幅很大时而增幅很小的现象,由此反映出政府投入制度不够稳定和健全。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乡镇(街道)未将公共文化活动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投入的临时性、随意性很大。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的主要途径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配合,多管齐下。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在九个"进一步"上做文章。

1、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的发展方向

要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首先必须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的发展方向。我们知道,公共文化是包括公共文化设施、文化场所、文化活动在内的概念,它具有文化性、公益性、社会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准确把握公共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对于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杭州的实际,把握公共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就是要在文化工作中,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名城强市"和"生活品质之城"的总体要求,以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大力弘扬杭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新时代人文精神,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措施,保障群众享受文化的基本权益,努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思想道德基础和良好文化条件。

按照公共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方向,在其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如下基本原则:一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机构为骨干的建设原则,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建设格局。二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对人们思想的引领和启迪作用。三要坚持保障权益,多元发展。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不同城乡居民群体的全面覆盖,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四要统筹发展,资源共享。坚持城乡、区域间文化的统筹发展,强化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加强统一规划与管理,推动资源共建共享。五要坚持重在普及,着眼提高。以公共文化机构与设施为基本阵地,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活动,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加快公共文化的普及。提高创作公共文化精品,促进公共文化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2、进一步确立公共文化的投入主体

公共文化服务是国家政府面向全体公众提供的非营利、非排他的一种服务。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实现和保障公民的文化权益,这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应该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的投入主体是各级政府。各级政府都要把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明确政府及公共文化服务部门的管理职能和社会职能,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同时,要不断探索研究新形势下公共文化的投入方式和产出效益,以更好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要改革财政投入方式。针对当前公共文化事业财政投入不足、欠帐较多,特别是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建设一批惠及群众的文化服务设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并形成较为完善的服务网络。同时,要认真总结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改革投入方式,采用政府招标、集中采购等方式,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和服务性。政府还应加大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扶持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进一步体现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发挥公共财政在消除城乡、区域文化建设差距中的积极作用。

二要改革国有文化事业的运行机制。整合国有文化资源,按照合理使用、提高效率的原则,打破条块分割,重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服务阵地,理顺管理关系,发挥国有文化资源的最大效能;制定和保障公益性文化事业正常运行的政策举措,切实解决公共文化设施"建而不用"、"挪作它用"的问题;大胆引入市场机制,努力探索公益性文化事业市场化运作的新机制,从整体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三要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作为受政府委托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机构,在政府加大对其投入力度,解决"有房办事"、"有钱办事"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完善内部用人、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围绕"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改革用人制度,遵循"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原则,实行灵活的用人机制,以契约形式明确权利义务关系;改革职称评审制度打破职称待遇"终身制",推进评聘分开;实行岗位管理,完善内部考核体系;建立灵活多样的分配机制,推进岗位培训工资、协议工资、年薪制等分配方式;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畅通人员的退出机制,真正实现上岗靠竞争、晋升靠业绩、收入凭贡献的内部运行机制。

3、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的运行机制

创新公共文化的运行机制,是保证公共文化持续健康发展,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保证。

一要创新公共文化的投入机制。在政府主体投入的前提下,"公共文化"也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千方百计找米下锅。要运用政策手段鼓励和吸引多种经济成份投入公共文化,使其形成一个多元的投入格局,以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同时以此来更好地展示公共文化的社会性和公众性。

二要创新公共文化的经营机制。要彻底打破公共文化"四平八稳"的传统经营格局,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对重要公共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贴息、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制度,积极鼓励行业竞争,切实提高服务效益。同时要鼓励发展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艺术表演团体、艺术表演场所和演出中介机构,形成多种艺术表演经营组织形式并存的竞争格局。

三要创新文化阵地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专业化、社会化管理模式。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加强阵地管理,明确服务规范,改革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研究制定基层文化阵地管理条例,规范文化阵地的管理与服务,以此来达到以管理促建设,以建设强功能的目的。

四要创新绩效评估考核机制。每个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每年应准备年度绩效计划,科学制定绩效评价指标。考核指标确定后,可定期对这些公共文化服务单位进行绩效评价。在绩效考评基础上,根据考评结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员工进行奖惩兑现。在绩效管理中,要注意对绩效进行持续性的监测、记录与考核,把它作为增强绩效的基本依据,从而实现绩效目标,推进事业发展。

4、进一步形成公共文化的设施体系

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与平台,它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就我们杭州而言,则要结合"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的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推进城乡、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一是要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要制订全市文化设施建设布局规划,完善总体布局,建立重大项目建设储备库,形成市、区、县(市)、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要建设一批惠及广大群众的基础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开放性的特色文化活动阵地,努力构建城区15分钟文化服务圈。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广播电视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广播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广播室。要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二是要建设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市级应重点抓好杭州广电大楼、杭州图书馆新馆、杭州群文活动中心和杭州广播电视监测中心等项目建设,完善杭州大剧院、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的配套设施建设。各区、县(市)要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加快本地广播电视台、文化馆、图书馆建设。萧山、余杭等有条件的地区,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好综合性文化艺术中心和特色博物馆。通过几年努力,使我市的文化馆和公共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广播电视设施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三是要实行社会文化设施共享。要探索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新机制,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要进一步明确服务标准,创新服务方式,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要从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高度,积极推动机关、学校等机构的内部文化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最大程度地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5、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中心内容。而在这一能力的提升过程中,首先要注重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努力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诸如整合"东海文化明珠"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图书"一证通"工程。有关区、县(市)政府要采取措施,统筹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等方面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综合利用,着力解决基层文化设施分散、重复建设,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发挥。要建立扶贫机制,在完善"第二课堂"运行机制的同时,推行困难群众收视费、图书借阅费用减免政策。要在城镇主要街道、大专院校、公共场所、居民小区规划建立党报阅报栏、售报亭。宾馆、车站等人流较大的场所要摆放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党报党刊供人们阅读。

要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根据时代特点和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积极探索文化"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流动文化车、文化小分队的作用,鼓励各级艺术表演团体、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新华书店等文化单位送戏、送书、送电影、送文化科技知识到基层,使"三下乡"活动经常化,努力做到灵活多样、行之有效。

要加大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力度。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提高产业支撑和市场供给能力,提供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积极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多创作反映改革和发展、歌颂新人新事、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鼓励广播电视台多创作针对青少年、老年、外来务工者等特殊人群的优秀节目;以"中国动漫节"、"西湖狂欢节"、"特色文化广场"、"人间天堂"文艺晚会等品牌活动为平台,创作一批既具杭州鲜明特色又广为流传的优秀动漫片、优秀歌曲和有一定知名度的剧(节)目,以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

6、进一步打造公共文化的特色品牌

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文化精品的大量涌现,直至文化品牌的形成。因此,要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要大力加强文化品牌建设。

一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我国的文化事业长期作为一种福利事业由政府包办,缺乏竞争性,同时由于受传统因素影响,常常有一种"安于现状"的想法,不求思变,导致品牌意识淡薄,创品牌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面对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文化产品,品牌意味着强大的竞争力和直接的经济效益。尤其对公共文化产品,较强的竞争力和良好的品牌,直接决定其提供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必须增强竞争观念,牢固树立品牌意识。

二要因地制宜,紧扣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打造杭州公共文化品牌,一方面要挖掘杭州文化资源,突出杭州文化的传统特色。其中越剧、杭剧、淳安睦剧、金石书画、民俗文化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特色资源,要在原有基础上做好传承和创新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杭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优势,在公共文化工作中着力体现杭州文化现代性、时尚性、国际化、市场化的特点,塑造文化潮流引领者的形象。

三要改革创新,实施大品牌战略。要培育一批文化活动品牌,重点扶持"特色文化广场"、"西湖国际音乐节"、"人间天堂"文艺晚会等重点文艺品种的专项活动,要继续做大做强,做出精品,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要建设一批文化名区 县(市)、名镇(街道)、名村(社区),扶持地方性的文化品牌,发挥其在当地公共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文化经验和文化成果的交流和推广,使各地文化品牌展示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培养一批名作家、名记者、名编导、名主持、名文化纪经人,打造文化品牌人物,培育各艺术门类的样板队伍和优秀艺术新人。

7、进一步突出公共文化的工作重点

农村文化工作是当前文化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当前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

一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领导力度。当前首要的,就是要建立健全区县(市)、乡镇、村分级负责的农村公共文化管理体制,由区县(市)、乡镇两级政府对辖区内的文化建设负主要责任。区、县(市)政府应设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和农村文化活动的专项资金,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投入。

二要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完善区、县(市)文化馆的综合服务功能,延伸公共图书馆"一证通"服务网络,加快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使之真正成为基层文化骨干的培养基地和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要继续推进"东海明珠"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扶持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三要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西湖狂欢节"、"风雅颂"民间艺术展示和元霄灯会等品牌带动全市城乡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按照省"四百六万"工作部署,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充分运用农闲、节日、集市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活动,加强农村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和利用,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

四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和电影"2131"工程。以提高中央、省市台广播电视节目入户率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工程考核验收机制,提高工程的实施水平,认真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坚持政府政策扶持与市场开发相结合,探索并完善政府采购、民企放映的模式,积极推进农村电影"2131"工程,切实解决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看电影难等问题。

8、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的保障措施

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建设公共文化体系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人民团体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

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市、区、县(市)要建立公共文化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和基金,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和重大文化工程建设的投入。各级财政投入基层文化建设扶持奖励经费比例不低于省定标准,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级网络的正常运作。在保证政府投入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鼓励捐赠和赞助等各项政策,拓宽渠道,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公益文化事业。

要繁荣文化市场。积极发展民办文化产业,鼓励社会资本在政策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兴办文化实体,从事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开发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同时,要规范公共文化市场,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市场管理体制,不断改进管理手段和方法,实现管理的经常化和制度化。依法加强公共文化市场的执法力度,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活动。重点加强对演出娱乐、电影放映、印刷业、出版物市场、网吧等管理,坚持打击传播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确保公共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9、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实、业务精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是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关键。

一要加大机构落实力度。要根据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县(市)、街道(乡镇)和社区(村)的文化馆(站)建设,同时要配备好专职文化干部,做到定编定岗定位,原则上每万服务人口配备1名文化干部,每个文化站至少要配备2名专职工作人员。要明确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并按相关政策落实好相应的待遇,真正做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待遇落实。

二要加大培训力度。各级要建立群文干部队伍培训机制,要制定培训计划,以市群艺馆、市图书馆、区、县(市)文化馆(站)等为依托,建立基层群众文化干部和专业人才的培训基地,对现有队伍进行定期全面培训,以提高队伍的服务意识、业务水平和创新工作能力。

三要加大人员考核力度。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从业人员准入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专门设置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机构,加强对目标责任制的日常和年终考评。要通过目标责任制的实施,真正做到责任明确、奖惩分明。对长期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并在一定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员给予特殊奖励,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劳动、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配合,长期努力。只有这一服务体系建设好了,公共文化事业才能稳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有坚实的基础。

来源: 作者: 编辑:
 
动态信息 更多 >
· 建德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 郎朗为大运河杭州段形象代言
· 我市召开第14届中国国际动漫节执委会会议
· 杭州市召开环保专项巡察工作动员大会
· 再过一个月, 世界上人气最旺的动漫节就要开幕了
·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动漫节进入倒计时
· 杭州各大公墓陵园对焚烧香烛纸钱说“不”!
· “动漫进乡村”计划正式启动
· 杭州美丽乡村建设,练好污水治理“内功”
· 大手笔!杭州中国动漫博物馆向全球征集经典藏品
“梦马”开跑
艺术家送欢乐下基层
郎朗为大运河杭州段形象代言
版权所有 200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www.hzxcw.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024×768 IE 6.0以上
联系电话:0571-85251618  E-mail: xcbxm@hangzhou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