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市宣传网>文明杭州
 
300步上山路的背后……
2018-04-13 09:22

从“老了”到“走了”

  

社区为吴师傅建立的账本。

4月2日,天阴阴的,我们的采访车在半山路上向北行驶,开得有点颠簸。临近清明节,当天的半山路显得拥堵。不奇怪,半山公墓就在这条路上。

车子堵在路上,等待中的我们透过车窗四下张望。右侧车窗外,远远地就能看见焦化小区的路牌,这个名字说明了这里的居民与杭钢有着怎样的渊源;左侧车窗外,原杭钢厂区的内部道路已经对社会车辆开放,而曾经在这条路上往来的钢材运输车已经看不见了。

终于,我们和陆建英碰面了。陆建英是杭钢西苑社区的党委书记,也是当天的“带头大姐”——她要带着社区工作人员去扫墓。

从半山路的陵园入口到墓碑前,我们走了差不多300步。上山途中,陆建英熟门熟路地走在最前面,不时回头和年轻社工说话:“往上走,第12排,第3个墓碑,以后不要走错了……”

墓碑上刻的逝者姓名是“吴宝”,而立碑人的落款是“杭钢西苑”。“吴师傅以前是我们社区的一位孤寡老人。”陆建英说,这是社区第11次为吴师傅扫墓了。

一杯黄酒、几个清明团子、一束鲜花,集体三鞠躬后,扫墓就算结束了,没有任何多余的祭祀仪式。“为什么要给吴师傅扫墓呢?”一位年轻社工问。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也想问。

杭钢印记、老龄化、位置偏

这个社区有点特殊

下了山,沿着半山路继续北行,经过轧钢小区后折向东面,电炉小区就到了,杭钢西苑社区的办公地点就在小区里。一路上,除了六七家店面老旧的小卖部和小吃店,我们几乎没看见其他商家。

电炉小区靠着山林,安静得很,大白天的,小区里的停车位很宽裕。采访车在社区办公楼门前停好,我们走进了办事大厅。大厅东北角的工位上,一位社工大姐正埋头写字。借着上楼梯时的角度,我们依稀认出,大姐是在写信封。

“我们这里有点远哦?”陆建英给我们倒了茶,不好意思地笑笑,“说实在的,我们算得上是主城区最北的社区了。”

我们打开手机地图测了测,的确,再往北1公里左右,就进入余杭区了。

社区面积约6平方公里,居民有2000余户,常住人口7000余人,其中老年人有1000余人,这是杭钢西苑社区的人口基本信息。“我们统计过,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一年,老年人口要占社区常住人口的18%左右。”陆建英说,社区的老年人口结构挺复杂,在籍的老年人有900人左右,但当中有一部分人并不在社区居住,还有一部分老年人是从外地来杭帮子女管带小孩的,“其实,光看我们这些小区的名字就知道,不少居民以前都是杭钢的职工,其中有不少人是早年从外地到杭钢来工作的,退休后就回老家过晚年生活了。但只要他们的户口还在我们这里,我们就要对他们负责任啊。”

怎么负责呢?

陆建英正要回答,一位社工敲门进来了:“沈阿姨来了……”

这位特殊的孤寡老人

社区给予了特殊的“照顾”

沈阿姨是社区的老居民了,20多年前,她和已故的吴宝师傅是邻居。

吴师傅是广东人,1929年出生,1965年转业到杭钢工作。见过吴师傅的人都说,这个瘦瘦小小的老人一年到头穿着工作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除了那口广东普通话。

“1990年光景,我们都在杭钢热带分厂上班,吴师傅人蛮好的。”沈阿姨说,“他一个人过日子,每到月底就问我们这些小年轻,钱够不够用。”沈阿姨还记得,当年每逢变天下雨,吴师傅总是第一个从宿舍里冲出来,用广东普通话大声喊大伙儿收衣服。

2000年,杭州着手推进社区建设,将原有的居民区调整合并为新的社区。2001年,杭钢西苑正式实行社区化管理。2004年,刚到社区工作的陆建英第一次和吴师傅打起了交道。“他是一个很节俭的人,一年四季,就铺这么一张席子,棉被、衣服也都是旧的。”陆建英说,就是这么一位老人,做了一件令她想都想不到的事情,“有一次社区组织爱心捐助活动,很多人家都是把不用的旧衣服、旧棉被拿出来,吴师傅不一样,他跑去商场里买了3件簇新的皮衣,直接送到社区里。这还不算,他又拿出一笔现金,和皮衣一起捐了。”

到了2006年,原本就走路有些不稳的吴师傅觉得,自己的身体状况已经无法独自生活了。于是,他找到社区,表示要住到敬老院去。“他说,一方面好有人照顾,一方面也不用给邻居和社区添麻烦。”陆建英回忆,当时社区很认真地为吴师傅物色敬老院,最终选定了靠近西湖的湖滨敬老院,“吴师傅很高兴,后来把自己的储蓄卡也交给了社区,说百分之百地信任我们。”社区也很乐意当吴师傅的“全职管家”,专门建立账目,把吴师傅的每一笔收入和开支都记得清清楚楚。

2008年2月,杭州大雪,陆建英接到了一个最不想接的电话——吴师傅走了……

不能与任何一位老人“失联”

社区用了最古老的办法

又有人来敲门,来人是之前我们在办事大厅见到的写信封的大姐:“大家该吃午饭了。”

“你上来和我们一起吃吧,大家聊聊天。”陆建英招呼道。

大姐叫陈素蓉,负责的就是老龄工作。“陈大姐写那么多信封干什么用?”我们好奇地问陆建英。

社区准备组织在籍老人进行两年一次的体检,那些信封是用来邮寄通知书的。“刚才也说了,有不少在籍的老人并不住在社区里,没办法上门通知。”陆建英说,“可能你们会奇怪,就算不能上门通知,为什么不用电话或者短信呢?”

原来,就像已故的吴师傅,很多老人一辈子都是一口家乡话,社工在电话通知时会遇到交流障碍,过不了“语言关”。“很多老人年纪很大了,眼睛花,耳朵也背了,有的甚至连手机都不用的。我们想来想去,还是用土办法,把信寄过去,就算老人自己看不清,家里人总能把信里的内容转达给他们吧。”陆建英摊摊手,“所以啊,陈素蓉这两天都在写信封……”

陈素蓉把盒饭拎了过来,分到我们和陆建英手里后坐了下来,和我们边吃边聊。每天要核对姓名、地址,并手写上百个信封,陈素蓉略显疲惫,说话声音比较轻:“其实不光是体检,社区组织活动、核实身份信息,都是靠寄信的,每次都要写那么多信封。”

有没有联系不到老人或家属的情况呢?

例外总是有的,吴师傅就是个特例。“他膝下没有子女,社区前期普查的时候也没能找到他的亲属。”陆建英说,实际上,吴师傅在世时,社区得知他有一个哥哥,但吴师傅本人也没有哥哥的音信,因此,直到他过世,社区也无法联系上他的家人,“听吴师傅说,他应该是有个侄子的……”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为吴师傅立墓碑时,社区决定“一管到底”,既然老人没有能联系上的亲人,立碑人就刻“杭钢西苑”,每年清明节为老人扫墓,就此成了社区的“规定动作”。

面对时代变迁

社区养老服务也在转型升级

吃完午饭,我们下楼在小区里逛了逛。社区办公楼旁,是一块公共健身区域,紧邻着健身区的是星光老年之家。

透过老年之家的窗户,我们看见一位满头银发的大爷正在看书。刚拉开门,一阵麻将声顺着门缝传了出来。我们走到看书大爷的身边,正想问他几句,一位正在打牌的大妈赶紧招呼我们:“你们和他说没用的,他听不见的……”

大妈姓朱,今年69岁。“我们经常来的,都有固定搭子的。伢儿都成家了,我们也要娱乐娱乐的。小麻将打打,蛮开心的。”朱大妈说,老年之家每天中午11点半开放,为了能“抢”一张牌桌,牌友们基本上每天11点就来排队了。

牌友们打得正欢,门开了,一位大爷走了进来。大爷姓楼,今年75岁。“我每天中午吃过饭就过来坐坐,看看报纸,看累了就回家睡一会儿,都习惯了。”楼大爷说。

我们注意到,老年之家关门时间是晚上10点半,比一般社区的老年活动室要晚。“没办法呀。”陆建英笑笑,“你看我们社区周边也没有其他娱乐场所,我们就延长老年之家的开放时间,让老人们能多找一点乐子。”

陆建英的话很实在,的确,杭钢西苑社区周边的配套称不上完善。那么,社区的养老服务怎么开展呢?

“以前,社区是依托杭钢厂区的配套设施,为老人们提供养老服务的,比如吃饭,我们就请杭钢的食堂配送。”陆建英说,“但你们也知道,2015年杭钢转型升级,老厂区已经不进行生产了,我们就得另想办法。”

社区联系了第三方机构,为社区独居、孤寡以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打扫、送餐等服务,同时,与浙医健杭州医院(杭钢医院)对接,每月都有专人带着老人常用药品到社区,老人凭医保卡就能在家门口配到所需药品。

2016年11月,杭州成为首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的试点城市。2017年4月,杭州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市民政局印发了《关于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提出了推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升级、服务能力提升、社会化运营、人才队伍建设4个方面主要任务。由此,杭州社区的养老服务整体又上新台阶。

“社区做的是基层工作,比较琐碎,真要说做了什么,我也一时总结不出来。”陆建英说,受客观条件所限,与核心区的社区相比,杭钢西苑社区在一些硬件上说不上尽善尽美,“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满足老人们的需求,让老人生活得开心就好。”

临走前,我们在社区办事大厅扫了一眼,陈素蓉又伏在工位上,继续写着信封……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丁岚 李维和 编辑:王洁
 
动态信息 更多 >
· 杭州要抓好“最多跑一次”改革专项巡察
·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入选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 杭州市第十六次妇女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 杭州对口帮扶黔东南州、恩施州
· 下城区:集中力量破难题 “四级联办”解民忧
· 上城区:办好“关键小事” 实现最大民生
· 10月底前,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力争全覆盖
· 6名杭州青年代表出席共青团十八大
· 中共杭州市委追授徐遂同志为“杭州市优秀共产党员”
· 杭州市举办群众性歌咏活动
浙籍抗战英烈群雕永久竖立武林广场
我省首次举办苔藓科普大展
城管驿站可以这么美
版权所有 200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www.hzxcw.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024×768 IE 6.0以上
联系电话:0571-85251618  E-mail: xcbxm@hangzhou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