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市宣传网>文化杭州
 
红色建筑 情怀依旧
2016-07-22 09:09

一个人的记忆,记载着一个人对一段时期的经历;一个民族的记忆,记录着一群人的历史变迁;而一座建筑的记忆,谱写着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对过往的感怀与传承。

城市的历史,最直观地反映在它的建筑上,建筑是城市文化与历史记忆的载体,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反应了不同的建筑文化,也是一个时代集体记忆的遗存。

浙江展览馆,就是这样一个特殊年代和风格的“红色建筑”的代表。这座当年杭州标志性的建筑,在2010年被列入历史建筑保护名单,是杭州最年轻的“历史建筑”,杭州人习惯称它为“红太阳”。

解开岁月记忆遗留的密码,将时光推进到上世纪60年代,这个值得铭记的历史节点。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这座斑驳的建筑,就像一位老人,用喑哑的声调,缓缓地向人们述说着逝去的岁月,述说着杭州的历史。悠然中,恍然觉得我们不是在采访,而是在访古,是在温习很久以前的那个时代。

时间泛黄了记忆,却抹不掉曾经的情怀。提起“红太阳”展览馆,总是能勾起杭州人对往昔的一段回忆,一种情结,甚至是一份感动。这座因城而建,缘城而兴的“红太阳”建筑,在那个文化“饥渴”的年代,做尽了文化的大文章。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她依旧这样静静地伫立着,供来往的人们观电影、看展览、逛书市,甚至买年货……这些有形无形的紧俏“商品”,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杭州人。

记忆中,最富戏剧性的变迁,还是上世纪80年代文学的盛时。被誉为浙江文学摇篮、曾培养过余华等著名作家的《东海》杂志社大门,就在此向文学青年敞开:文学讲座,电影放映厅,舞厅,溜冰场……杭州人精神生活的转变,从文化到娱乐,这里几乎是个缩影。

晨曦中,当太阳升起,岁月沧桑在这里留下了斑斑印痕。环顾四周,瞧那伏在桥栏上的游人,那些怒放月下的花木扶疏,围绕着这座建筑,古老的、现代的,黑白的、彩色的,倒映在平静的运河里,依然显得多彩多姿,层次分明。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文化是赋予城市独特魅力与创造力的关键所在,是引领城市发展方向的关键所在,是城市发展的内生力和外向力的关键所在。

遥想当年,对于浙江展览馆这座建筑应不应该保护和怎么保护仍存在争议。但有知之士坚持:保护这座建筑,就是保护一座城市的文化遗存,保护人们心中对那段逝去岁月的珍贵记忆。

正是文化具有最广泛的公共性,因此,文化建筑不仅是城市文化的中心,也是城市文化的归属之地。由此,文化遗存不只是杭州,而几乎是中国每一座城市一段特殊的珍藏。

上海延安中路1000号上海展览中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名中苏友好大厦,这幢苏式风格的建筑,在上海人心里,至今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它是由苏联专家设计兴建的上海第一幢展览馆,曾是上海的一个制高点。在上世纪50年代的许多图片、书签和纪念卡片上经常出现它庄严、辉煌、光芒四射的身影。

北大和清华两校对“红色”建筑的保护有“润物细无声”的感觉,行走其中,不会发现半点粉刷的痕迹,任由红砖墙保持它的本色。岁月积淀下的砖墙,显出历史的厚重,建筑的完整和原真性得到了充分尊重与保护,附近新盖的建筑也都与主体建筑保持一致的风格。

曾经显赫一时的北京798工厂,是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厂区所在地。没落的798工厂浴火重生,变身为798艺术区,成为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各种空间的聚集地,经由当代艺术、建筑空间、文化产业与历史文脉及城市生活环境的有机结合,798已经演化为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标。

其实,我们尊重历史,就是对这些建筑怀着深深的敬意。

怀旧是人们共有的情结。当走在游人熙来攘往的红太阳广场,这种怀旧情结几乎达到极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黑白经纬里,迎来送往间,一转眼,沧海成桑田。这里,裹挟着的文化包浆将继续滋润着我们的好日子。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刘慧 编辑:实习编辑 周琼
 
动态信息 更多 >
· 杭州要抓好“最多跑一次”改革专项巡察
·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入选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 杭州市第十六次妇女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 杭州对口帮扶黔东南州、恩施州
· 下城区:集中力量破难题 “四级联办”解民忧
· 上城区:办好“关键小事” 实现最大民生
· 10月底前,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力争全覆盖
· 6名杭州青年代表出席共青团十八大
· 中共杭州市委追授徐遂同志为“杭州市优秀共产党员”
· 杭州市举办群众性歌咏活动
浙籍抗战英烈群雕永久竖立武林广场
我省首次举办苔藓科普大展
城管驿站可以这么美
版权所有 200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www.hzxcw.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024×768 IE 6.0以上
联系电话:0571-85251618  E-mail: xcbxm@hangzhou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