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市宣传网>钱塘理论
 
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杭州实践
2017-01-12 09:17

 治理,意味着国家与社会、政府与非政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共治。

服务保障G20峰会已成为杭州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生动的实践。杭州的城市治理已步入了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的新阶段。

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城市治理出现了不少新问题。2022年亚运会等国际大型活动的举办,又为杭州提升城市治理能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带来了重大机遇。要认真总结服务保障G20峰会过程中的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平安建设、法治建设等方面的经验,打造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杭州特色和样本。这是杭州实现可持续发展、走向城市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改革探路

落实“四问四权” 让市民和城市共成长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赵一德在赴城区部分街道调研时强调,要把网格化管理作为平安杭州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以服务保障G20峰会为契机,加强网格员队伍和平安巡防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平安宣传员、情报信息员、隐患排查员、矛盾调解员、治安安全员和文明劝导员的作用,提升社区和网格的管理服务水平,用一个个网格、一个个社区的小平安汇聚起全市的大平安,加快形成政府、社会和居民群众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共同成长的良好格局。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一座城市的发展,既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硬件”做扎实,又要把市民参与公共治理的“软件”搞上去,这样才能够将城市的“成长坐标”落到实处,落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为迎接G20期间来自全球各地的友人,杭州对市内道路街面进行了大范围的立面改造,效果斐然。这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得益于杭州一直以来坚持落实的“四问四权”机制。在问需于民中理清问题、找出差距,在问情于民中收集意见、清晰思路,在问计于民中深化设计、完善方案,在问绩于民中接受监督、改进优化,尤其征得住户和店主认可,按程序做好工程方案公示公告,并听取市民意见和建议。

这正是和谐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生生不息、创新推进的具体体现。通过市民参与,真正坚持了“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此提升市民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实现城市建筑立面整洁、美观、协调的目标,展现精致和谐的杭州味道。

与此同时,“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不断深化推进,已经形成覆盖到户、触角灵敏、反馈有力的社区服务工作网络,全市1.14万个网格全面开展以“零案件、零事故、零激化、零上交”的“平安网格”创建活动,以网格小平安实现全市大平安。

由此带来一个直接的好处是,有效避免了政府大包大揽,消融了大量矛盾纠纷,创新了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并在G20峰会期间,涌现出下城区“武林好大妈”、上城区“巡防小喇叭”、江干区“凯旋红马甲”等各种“番号”亲切的平安巡防志愿者队伍,汇聚成守护杭州、服务保障G20的巨大力量。

探索“智慧治理” 打破社会治理信息孤岛

基层基础工作强了,社会治理就有了平台,大数据的思维就有落地生根的地方。

比如,上城区在全国率先提出“智慧治理”的理念模式,开发上线了“平安365”智慧管理服务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平台“一揽子”发现和解决问题。

这种线上线下联动治理的模式,改变了以往各类政务数据“分散、孤立”和标准不统一,难以共享、互联互通等问题。政府部门不再只是停留在传统的人工方式,而是利用网络智能技术,高速运转、高效处理、高度透明,看似琐碎、复杂的问题通过平台大都得到了快速解决。

“智慧治理”的意义,在于能够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的效率、完整性和灵活性,简化系统的复杂性。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探索推进的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就在城市运营和发展的方方面面完成了感知、处理、预测等复杂行为。其中,引入智能视联网系统、智慧社区安防系统、一键报警系统等高新技术设备,通过多个具体区域划分和多个区域平台联通,在技术上以“一张网”的模式实现数据资源统一,这样一来,打通了围墙外到围墙内的最后一公里,服务于政府的监管、企业的经营、百姓的生活更细致入微了。

核心价值观引领 实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城市治理达到最佳状态时,其实是一种“善治”。要想实现“善治”,首先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引领。

杭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城市建设中,明确了城市治理的基本内容和目标,使城市治理有了前进的方向,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工作局面。G20峰会期间,“礼让斑马线”、西湖“微笑亭”赢得世界点赞就是最好体现。

为了拓宽信息公开和全民参与渠道,杭州还运用媒体搭建“杭州发布”、“杭网议事厅”、“24小时民情热线”、“我们圆桌会”、“民情热线”等连接政府与居民的民主民生平台,在基层组织领域涌现了“湖滨晴雨工作室”、“邻里值班室”等一批富有特色的草根机构,显现出“以民主促民生”的良性治理,丰富畅通的民情民意的疏解表达渠道已逐步形成。

2015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进我市社会治理创新的若干意见》,则在创新社会组织社会服务、规范运行、扶持培育、监督管理、组织领导等27个方面作了系统安排,为社会组织参与管理社会开辟了新的路径,并提供法制保障。从文件上和制度上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这种“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非常具有前瞻性,展现了杭州的执政能力和执政视野,在全国也不多见。

他山之石

城市治理是一个全国性的课题。上海、广州曾以世博会、亚运会这样的国际盛会,倒逼城市市容环境与管理升级;厦门也曾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提升市容市貌与管理水平。

广州:让亚运成果惠及更多市民

为举办广州亚运会,广州市政府投入巨资新建和改建了共70个场馆。广州对亚运场馆的赛后利用,从服务亚运会转到服务社会公众、服务社区居民上来。有的场馆增设全民健身设施,如天河体育中心安装了60张露天乒乓球桌免费供市民使用,并扩建一条由53套器材组成的、占地2100平方米的健身路径;有的场馆则依托现有资源,为市民提供诸如攀岩、飞碟等体育运动和休闲服务。

大型赛事场馆赛后利用之所以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就在于维修、保养成本很高。尽管如此,广州并没有“以收费养场馆”,而是应免尽免,可低尽低,向市民的收费目前只占场馆收益的1/10至1/5。广州还开辟出“购买公共服务的时段”,由市政府出资购买体育场馆的某些特定时段,向市民免费开放,让亚运成果真正惠及更多市民,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

上海:政府当“裁判” 用好第三方服务

执法力量不足是目前城管执法的一大困局。上海的探索是,由市政府出台《购买市容保障服务办法》,允许各级政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保障市容,各区县可引入社会组织或市场机构从事市容保障服务工作,其中不少是专业的保安公司。

对社会力量的引入,弥补了执法力量的不足。在上海,社会力量市容保障服务者需要向政府签订责任状,确保责任区域市容达标,并且不能和违法对象发生冲突,政府每年都会对市容保障公司进行考核,“考核不达标,一律不再续约”。

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也是上海便民疏导点目前的通用模式。其中,政府不插手具体经营,但对于第三方管理公司,街道办有考核监督的责任。疏导点的定位是公益性质,街道对管理方进行适当的补贴,但如果存在故意抬价或者管理不善等问题,街道办有权取消委托的。

厦门:激励机制让居民实现自治

在城市化进程中,老旧小区的改造和管理成为很多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现实的困难是,老旧小区“人难找、钱难找”。

对此,厦门市、区、街道三级都对老旧小区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其中老旧小区改造完验收通过评议,市一级直接奖励50万-60万元。怎样才能发动居民的自治热情?厦门鼓励老旧小区成立居民自治小组。凡成立自治小组的,街道一次性拨3000元的办公经费,每月还有300元的工作经费补贴给小组。在年底,社区还将对小组成员进行评星,获得的奖励属于成员个人。

在自治小组的作用下,厦门的很多老旧小区改造后,居民仍不需缴纳物业费,小区维护的费用主要来自小区停车位的划分和广告牌费用,“够支付小区日常的维护就好,聘请的保洁和保安人员都是辖区内的下岗职工。”

专家观点

“我们”治理城市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吴伟强

今年的G20峰会以及将于2022年举行的亚运会为杭州建设世界名城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性机遇。杭州以“东方美学经典”西湖为代表的独特自然环境,孕育了“求实”和“博雅”并重的人文气质,培育了民间浓郁而独特的商业文化。而今,高度分散化的商业主体通过共享网络系统聚合,成就了极大的创造力。基于这种“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这个城市的核心价值就是“我们”。

杭州是一个“复合主体”共同治理的城市,公共管理一直延续温和、包容的特质。强调“建设为人民,建设靠人民,建设的成果为人民共享,建设的成效由人民检验”,方法是“四问四权”,目标是“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题,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公共自行车的“以民为先”、城市有机更新的“五界联动”、《我们圆桌会》的“民主协商”,为保障G20峰会,杭州全民参与城市环境整治与提升,有86%的市民对在杭州举办G20峰会感到幸福,公众将对城市发展水平的期待与个人幸福感密切联系在一起,有强烈的城市归属感和荣誉感,这是“我们”治理城市的华章。

政府转变职能 倡导公众参与

杭商研究会秘书长 辛薇

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就是社会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参与(即公众参与)。G20峰会的筹备在这方面作了很多成功的探索,如峰会筹备可以说是层层发动、参与,全民动员“武林大妈”、红袖章、交通志愿者、文明督导员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载体,为公众参与撘建了平台,创造了条件。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责权,依法自治,发挥作用。这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也为新时期社会治理注入了新的力量和形式。社会组织是公众参与治理的载体,更是公众参与的主要途径。

为此,政府一方面应转变观念,放权让渡空间,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制造条件;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社会组织评估体系和考核机制,使社会组织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成长壮大,真正成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载体,实现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民间性、公共性和公益性,确保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持续性。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郑海云
 
动态信息 更多 >
· 杭州要抓好“最多跑一次”改革专项巡察
·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入选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 杭州市第十六次妇女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 杭州对口帮扶黔东南州、恩施州
· 下城区:集中力量破难题 “四级联办”解民忧
· 上城区:办好“关键小事” 实现最大民生
· 10月底前,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力争全覆盖
· 6名杭州青年代表出席共青团十八大
· 中共杭州市委追授徐遂同志为“杭州市优秀共产党员”
· 杭州市举办群众性歌咏活动
浙籍抗战英烈群雕永久竖立武林广场
我省首次举办苔藓科普大展
城管驿站可以这么美
版权所有 200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www.hzxcw.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024×768 IE 6.0以上
联系电话:0571-85251618  E-mail: xcbxm@hangzhou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