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宣传网>动态信息
 
用“科技+人才” 坚定乡村振兴的脚步
2019-07-04 08:37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兴旺。如何用“科技+人才”的组合拳,让农村美起来、农企强起来、农民富起来?日前,在杭州市乡村振兴论坛暨2019年杭州市科协年会上,来自政府、社会企业、学校以及科研机构的代表们畅所欲言、分享经验、交流观点,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思路、新对策、新动能。

科技助力发展 打造产业示范高地

“莪山在发展畲乡农创产品和农副产品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科技和人才力量带来的效益。”桐庐县莪山畲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蓝智伟在现场表示,“今年,我们推出了特色农副产品‘黄金粽’,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大幅提升了产量,利润率可以达到20%以上。”

作为一线农技工作者,建德市杨村桥镇农办主任陈烈光对此也感触颇深。“杨村桥是中国重要的草莓生产基地,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发展草莓种植业,现在全产业链的产值已达到7亿元以上。30多年来,省市农科院专家通过培训、技术支持和建立示范基地,让农民及时掌握草莓生产、草莓苗繁育的关键技术。”陈烈光还借机表达了果农们的期望:“未来,我们想在草莓品种优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与科研单位继续精准对接。”

桐庐县城南街道科协秘书长唐益萍也分享了当地的创业故事:“在城南街道金牛村,一对夫妻共同创建了火龙果采摘基地,县里则为他们提供了培训、扶持等帮助,还派专业的科技特派员到农场进行指导。从一开始的几亩地,到现在的几十亩,采摘基地慢慢壮大,带动了整个家庭的收入,还扩大了示范效应,周边农户也都重视起了技术。”她还指出,增强农民本身知识储备、帮助他们进行先期产业规划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产学研共育人才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人才培养。科研机构要走在前头、积极有为。

“我们有近160名工作人员,75%以上在进行农业科研,涉及的学科大多都是应用型的。”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严建立认为,从专业的实验室研究,到最终在田间地头产生价值,科研立项要倾听基层农民、企业、基地的需求,将成果技术更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动能,“我们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所有成果写在农民增收的效率上。”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俞益武则表示,要多培养复合型、有情怀的乡土人才——既懂技术,又对乡村文化充满感情,才能坚定不移地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欣喜的是,去年教育部提出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示范性本科专业,其中‘新农科’建设的落点正是农林大学,这也将鼓励我们培养更多适应未来需要的农业农村人才。”

园艺学会理事长沈国正认为,不但要发挥好专家职能、做好培训示范工作,也要做好科普宣传工作,与镇、村和其他科研机构和高校联动,让更多农户受惠,共同服务乡村振兴。

除了科研院所,莪山乡民宿产业也为乡村人才培养提供了另一种思路。“莪山是桐庐县高端民宿的发源地。高端民宿不仅带动了周边民宿发展,还为全县其他乡镇培育了一大批高端民宿管家,提升了服务品质,从而带动整个民宿产业发展。”蓝智伟说。

聚焦发展品质 全链条共同发力

大农业观、整产业链、全绿色化、深融合度、高附加值、强竞争力——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对现代农业产业的理解。在他看来,利用好自身的优质农业资源,打造农业类特色小镇,是一条实事求是的振兴之路。

从谋划、生产建设到营销宣传,乡村产业兴旺需要每一个环节共同发力。

淳安县纯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顺根,结合自身企业发展分享了心得。在他看来,随着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和农副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对农业企业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机遇,促使农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从田间到餐桌,作为农业产品链条的“倒数第二站”,零售超市如何参与乡村振兴?华润万家华东区质量管理总监董雅娟认为应当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食品和农产品关系到消费者每天的菜篮子、米袋子。当前,杭州已具备较好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我们也愿意在食品安全宣传、农产品可回溯机制上做出更多努力,让消费者放心满意。”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朱颖婕 通讯员 杨晓云 编辑:王洁
 
动态信息 更多 >
· 幸福村里的“幸福经”
· 市领导接待群众来访
· 城市大脑“双月攻坚”成果发布暨下半年工作推进部署会举行
· “亲清在线”平台全功能揭开真容
· 杭州蓄力打造“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
· 下城区助力贫困山区女性自强奋进
· 杭州市代表团赴恩施州落实扶贫协作工作
· “大下姜” 生长记
· 奋力展现“重要窗口”的“头雁风采”
· “闭关”七年,杭州南站澎湃归来
西湖大学云谷校区明年竣工
爱你久久共迎百年
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举行 ...
版权所有 200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www.hzxcw.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024×768 IE 6.0以上
联系电话:0571-85251618  E-mail: xcbxm@hangzhouit.gov.cn

浙ICP备07500146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