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宣传网>动态信息
 
杭州各地端午活动精彩纷呈
2019-06-08 09:40

浓情端午,感受文化的传承与新生

淳安国家级非遗项目“淳安竹马”展演。 记者 程海波 摄

建德非遗项目展示。记者 李牡娇 摄

西湖龙舟竞渡。通讯员 吴海平 郑承锋 摄

西溪龙舟胜会。 记者 李忠 摄

又是一年端午,赛龙舟、包粽子、做香包……形式多样的端午节活动在杭州各地上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生动注脚,端午节俗在新时代异彩纷呈、不失神韵地演绎,传承着城市的文化基因,彰显着城市的文化自信。

龙舟竞渡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当天,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洪园锣鼓喧天,彩旗飞扬,百舸争流,万众欢腾。备受瞩目的2019杭州西溪龙舟文化节暨第十届五常龙舟胜会拉开大幕。

请龙王、披红、搡漾、收赏……正午时分,来自余杭区五常街道各社区的179条民俗龙舟你拥我挤,浩浩荡荡汇聚到五常浜口桥。

随着一阵鞭炮声响起,五常龙舟胜会的重头戏精彩上演。水中,水花飞溅,划桨有力,鼓声阵阵;岸边,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市民和游客齐声欢呼,为乘风破浪的“勇士们”呐喊助威。

“刺激、精彩!以前就听说过,今天不虚此行了!”游客王海东从吉林远道而来,为的就是和家人一起感受江南的龙舟风采。

“五常龙舟胜会体现了求神祈福的美好愿望,更展现了五常人民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的精神。”西溪湿地·洪园管委会办公室党组书记郭迎辉介绍,五常龙舟胜会是西溪龙舟文化节的金名片,更是奋斗时代的代名词!

据了解,本届杭州西溪龙舟文化节将一直持续至7月7日。

同日,一向清净的西湖也迎来一场罕见的龙舟竞渡活动。“中华传统龙舟全球竞演(杭州西湖站)暨第七届公羊杯龙舟邀请赛”在西湖茅家埠水域隆重举行。

据悉,本次龙舟竞渡活动分为“祈福、巡游、竞渡”三个环节,还邀请全国劳动模范、助残先进、侨务先进、道德模范代表为龙舟点睛。活动现场船桨飞扬,一艘艘龙舟破风劈浪,桨手们奋勇争先,场面十分壮观。

非遗盛宴

五常龙舟胜会又称“赛龙舟”“闹龙舟”,是五常一带特有的端午节民俗庆典活动,延续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2008年6月,五常龙舟胜会还被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而在淳安千岛湖城市旅游新景点骑龙巷街区,端午小长假,非遗也唱起了主角,由淳安和安徽歙县联合举办的大型非遗交流活动,让同饮一江水的两个县一同绽放非遗的魅力,为游人献上了一道文化的盛宴。

淳安和歙县同属新安文化腹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积淀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民俗,并成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次非遗交流活动,除了两地携手共同弘扬璀璨的新安文化,让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遗珠生光”之外,淳安还尝试在为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和市场发展搭建平台的同时,能给市民游客带来更多更好的文化旅游体验;歙县则是作为响应黄山市加速融入杭州都市圈,沿“皖浙一号”旅游风景道“融杭东进,文化先行”的一项具体行动。

同日,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一大早就热闹非凡:新叶昆曲、李村抬阁、严州虾灯、畲族民歌、天罡拳、跳净童、严州府菜点制作技艺、倒笃菜制作技艺,这些省非遗项目在这个享有“明清建筑露天博物馆”的古村轮番上演……各地的传统技艺在这里碰撞,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在这里交织,为当地的老百姓及外来游客提供了一场文化大餐,同时也拉开了建德市庆祝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的序幕。

在活动现场,除了有代表端午节的典型文化产品上吴方红军粽,还有严州府菜点、秋梅倒笃菜、三都麻糍、草编、建德民间剪纸、畲族彩带等传统技艺菜点和民俗手工作品,令人流连忘返,目不暇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有人说,保护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们“请”出来,让它们在群众生活中“活”起来。而杭州各地开展的非遗活动不仅给市民游客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盛宴,更让他们留下了一份关于文明历史的珍贵记忆。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陈方杰 程海波 李牡娇 通讯员 石天赠 吴贤斌 沈恒阳 朱页军 编辑:王洁
 
动态信息 更多 >
· 幸福村里的“幸福经”
· 市领导接待群众来访
· 城市大脑“双月攻坚”成果发布暨下半年工作推进部署会举行
· “亲清在线”平台全功能揭开真容
· 杭州蓄力打造“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
· 下城区助力贫困山区女性自强奋进
· 杭州市代表团赴恩施州落实扶贫协作工作
· “大下姜” 生长记
· 奋力展现“重要窗口”的“头雁风采”
· “闭关”七年,杭州南站澎湃归来
西湖大学云谷校区明年竣工
爱你久久共迎百年
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举行 ...
版权所有 200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www.hzxcw.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024×768 IE 6.0以上
联系电话:0571-85251618  E-mail: xcbxm@hangzhouit.gov.cn

浙ICP备07500146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