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宣传网>动态信息
 
惟改革者进
2019-05-20 08:24

时间是常量,也是奋进者的变量。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来大步流星的每一个脚印,都伴随着自我改革与励精图治。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就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更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弄潮儿”。

那是一段从0到1的创世纪,你若参与,即是荣幸。

包产到户一石击水,让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激活了沉睡多年的乡村;城市之外“村村点火、乡乡冒烟”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使工业化在农村不断播种。

不论是从乡镇企业到跨国公司的西子联合的蝶变,还是上演“小鱼吃大鱼”的娃哈哈“百日并购”,抑或首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杭汽轮喝到了“头口水”,民企创新姿态翻新,国企改革也并不是孤军深入,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都在探索体制机制的革新。

此后,财政税收体制开始变化,以适应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嗅觉敏锐的信息经济杭商群体开始创办企业,撬动了科技体制改革;企业所有制结构和劳动者身份的多元化,对社会保障体制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1993年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立,不仅带来了投资,更给杭州吹来了“国际风”。2000年天堂硅谷的建设,让滨江区成为杭州信息经济的样本区域,引领着创业创新奔腾的洪流。“一号工程”信息经济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为数字经济发展赋能。

改革开放,让杭州从缺矿产、缺港口的资源小市一跃成为经济强市。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这场意义深远的变革所期望达到的“总目标”,从制度、改革、现代化三个维度,给出了撬动中国发展的“总支点”。

改革,从时间表倒数最紧迫的事项改起,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伴随着总目标的确立,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迅速拉开。

改革浪潮中的杭州,进入了一个全新境界。

一场“真刀真枪”的自我革命 全国首个不动产业务“最多跑一次”的城市

“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杭州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是政府自身改革的再推进再深化,是一场“真刀真枪”的自我革命。

2016年6月1日,杭州市第一本不动产权证在市民中心颁发,开启了全市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新征程。同年11月,市不动产登记服务中心窗口负责人傅佳卿开始到市民之家工作。

“办理不动产登记涉及国土、房管、地税三个部门,虽然同在一个楼层,办事群众却要去三个窗口、取三次号、排三次队,才能拿到房产证。”一个事项的办理,却要走三遍流程,怎样才能让老百姓办事更便利?

群众的诉求,就是改革的方向。2017年初,市委市政府将不动产登记纳入“最多跑一次”改革,由市国土资源局牵头加快克难攻坚、重点突破。“国土作为牵头主导部门,开始紧锣密鼓地协调对接工作。住保房管、税务和国土三家单位负责人经常坐在一起头脑风暴,理顺一个个堵点难点和具体细节。”傅佳卿回忆道,“那时三个部门连轴转地开会,经常晚上加班做测试,牺牲了大量休息的时间。”

2017年4月5日,不动产登记全新办事流程正式上线,实现了取一次号、排一次队、用一小时完成不动产登记,标志着不动产登记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改革。杭州也成为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后,全国范围内首个做到不动产业务“最多跑一次”的城市。

然而,有第一步,就要迈出第二步。

“既然三个部门都坐在一起了,为什么还要提交三套材料?”有市民提出这样的问题。

如何把三套资料合并成一套资料?既要保证三部门依法履职的需要,又要确保不动产权利人合法权益,怎样才能在依法规范的同时,实现群众办事减负?随着新的问题产生,不动产登记改革也进入了第二阶段。

2017年12月25日,不动产交易登记“一套材料、一个系统、一窗受理、一小时办结”率先在主城区10个不动产登记办证点实现。

2018年12月,市国土资源局与9大银行签订政银战略合作协议,全面推出不动产抵押登记全流程网办,实行银行信贷管理和不动产登记“一件事”,让企业和群众体验“一证通办”“一站式服务”。至此,一张房产证完成了三次“自我革命”,从中也可窥见“最多跑一次”改革的一斑。

“全城通办”、社会保险信息打印“就近办”、生育登记“简化办”……

凭身份证“一证通办”、“1+N”+X多证合一……

“最多跑一次”改革,自2016年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以来,从群众办事到商事登记;从企业营商环境到公共领域;从率先尝试用政府权力“减法”换取市场和社会活力“加法”的自我削权,到晒出政府权力清单;从以权力清单为基础的“四张清单一张网”,到首批40961项“最多跑一次”清单的公布实施,再到如今打造“移动办事之城”、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杭州的成果丰硕,交出了一张新“成绩单”。

而贯穿始终的,是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的壮士断腕般的决心。

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杭州,必将揭开新一轮改革的大幕。

一次司法改革最前端的先行先试 全国首创互联网法院

钱潮路22号,杭州互联网法院立案大厅。这里没有等着排队立案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也没有堆积如山的卷宗,有的是人脸识别、诉状自动生成、智能自助立案系统……各种科技感十足的设备云集。

人都去哪儿了?

黄程浩打开互联网诉讼平台,后台显示,原告发起的在线诉讼案件正在不断刷新,24小时不间断收案,每天新增超过120件。作为一名刚毕业的法学研究生,杭州互联网法院立案庭书记员这份工作,刷新着黄程浩对中国法院立案的认知,他也有幸见证了一个全国首创的互联网法院的诞生全过程。

智能立案系统自动进行管辖甄别:以网络购物合同纠纷为例,如被告住所地、收货地均不是杭州,案件就被系统初判为非该院受案范围,系统自动打上黄标;系统自动甄别符合管辖,则打上蓝标。根据标记的不同,黄程浩可快速进行人工审核确认,并点击决定是否立案,相关法律文书也即刻生成,加盖电子签章后“秒”送当事人。

互联网法院正在探索一套全新的诉讼规则。午休时,黄程浩跟同事们交流心得,讨论平台打造中的痛点和难点。

“刚开始,平台是搭出来了,但送达还是挺难的,像传统法院一样,送达还是靠寄EMS。一个案子下来,光EMS成本就不少。更何况,很多网购的卖家注册地与实际经营地不一致,经常送达失败。”黄程浩说。

该院多次论证后,2018年,包括阿里旺旺送达、千牛网(电商卖家服务平台)送达、微信送达等在内的全国首个点对点电子送达平台诞生了。

“如鱼得水!”黄程浩兴奋地说,“立案后几乎不消几分钟,我就能通过阿里旺旺联系上卖家,把起诉状送达到被告那里。”

杭州是电子商务之都、移动支付之城,正在打造智慧城市。杭州互联网法院应运而生,为杭州这座城市的智慧创造提供司法上的保驾护航。黄程浩这样年轻的法官,正与杭州互联网法院共同成长,并站上了中国司法改革的潮头。

“互联网法院是中国司法改革的最前端。我常常在想,我们的工作绝不是单纯地为了生存,它创造了很大的社会价值。我们遇到的问题,是书上找不到答案的。在杭州互联网法院,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机会,推动历史的前进。”黄程浩说。

杭州互联网法院自诞生之初,即承担着先行先试、创新司法审判模式的使命。通过优化网上审判流程、创新互联网裁判规则及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等方面的大量探索与创新实践,杭州互联网法院为全国乃至世界提供了互联网司法的“杭州智慧”“杭州样本”。

一种时代风口下的杭州选择 全国首个以数据资源命名的正局级行政单位

事实上,从“城市大脑”的构建,到互联网法院的成立,再到“移动办事之城”的打造,其最核心的要义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

2017年6月5日,全国首个以数据资源命名的正局级行政单位——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组建完成。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市数据资源局完成了各项组建工作,并全面建设“1353”政务数据共享体系、推进数据资源归集共享、城市“数据大脑”建设等重点工作任务。

杭州数据资源局成立是一个什么样的部门?多年未设新局的杭州,成立这个全新单位的意图又是什么?杭州市数据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郑荣新说:“我们将充分利用数据资源,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或将改变政府的治理模式。”

作为中国互联网之都的杭州,无疑率先迈入了这个行列。尤其是从2014年开始,杭州将“发展信息经济、推广智慧应用”列为“一号工程”,在信息经济的高速公路上一路飞奔,为成立数据资源局做了最充分的准备。

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成立后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打破信息孤岛,开展数据共享百日大会战,以无条件归集,有条件使用为理念,百日攻坚共归集59个部门290亿条数据。编制杭州市政务数据资源目录,以秒级速度响应“最多跑一次”。

市级部门既是数据需求方,也是数据供给方,共建共享理念形成广泛共识,翻开了破除思想壁垒、技术壁垒、体制壁垒的杭州新篇章。数据共享打破了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办事网络通畅,政务服务就有了网上办理的基础,政务服务自然变得快捷、方便。

对政府而言,数据资源是放大镜,也是望远镜。它能让政府为更多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且成本更低廉,使政府从被动应对变为主动作为,从根本上转变了政府治理模式。

当互联网时代飞速向前发展,当大数据已成为脍炙人口的热词,在这样一个时代的风口上,成立数据资源局,已经成为政府顺应时势的必然选择。

在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的牵头和推动下,2018年12月29日下午,杭州城市大脑(综合版)2019在云栖小镇发布。“先离场,再付停车费”“先看病,回家再付钱”“一只手机游西湖”以及“城市眼云共治”治理违规……此次综合版发布,杭州“城市大脑”从单一交通领域首次延伸至城管、卫健、旅游、环保等领域,推动“治堵”向“治城”转变,加快城市数字化进程。

2019年1月3日,杭州市机构改革方案公布:设置市委机构15个,市政府机构39个。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仍赫然在列。

这次机构改革具有6个方面的鲜明特点: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贯彻中央改革精神和各项要求;充分体现杭州的市情和特色;坚持把强化市级统筹与充分调动区县(市)积极性结合起来,理顺市与区县(市)、条与块的关系;坚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理顺部门间责权关系。

在这场自上而下的有序调整中,杭州,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下决心破解全市机构职能体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而归根结底,一切改革,从顶层设计的出发点,到落地落实的可行性,都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所幸,杭州不负众望,所幸,杭州改革开放再出发。

【大事记】

1979—1983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1991年,杭州娃哈哈兼并国有杭州罐头食品厂

1992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企改革奠定市场经济体制基础

1993年,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

2005年起,公车改革开先河

2014年起,“一号工程”信息经济发展

2016年起,持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

2018年1月,杭州入选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札记】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感慨,改革开放使中国命运彻底跳出了近代以来的“下降通道”,中国改革,最复杂也最成功。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史上,所有重大变革主要有两个因素,其一是制度的创新与勇气,无论是70年代的农村改革,还是紧接其后的外向型经济和城市化运动,以及深化政府部门的自我革命,都展现出中国式制度创新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其二是技术带来的破壁效应,绕过了既有的壁垒,从而在一个产业里别开生面。

我们应当看到,改革是一个持续的历史过程,又会呈现阶段性的特征。在深刻的社会转型中,从最初的普惠性到今天的利益诉求多元化,正是不断推进改革的结果。

我们应当看到,困惑与难题的存在,对于破解困难的呼吁、建议甚至质疑,并不是改革的拦路虎,而恰恰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动力和深层助推。

我们应当看到,无论是打破数据壁垒还是司法改革的先行先试,抑或是带着本土基因催生而出的数字资源管理局,都印证着创新活力与传统机制间的良性互动,“一体化”思维与共建共治共享间的相得益彰。

我们应当看到,走过改革初创期的今日中国,改革再不是个人的孤立冒险,而成为有计划有组织的国家战略。

历史的接力棒,由“新时期的新一辈”交给了“新时代的这几辈”。在快与变之中,在速生与速朽之间,有一个坚定稳固的内核,它们经历时间的淬炼,依然散发出不变的灼灼光芒:那就是我们对经济更发达、人民生活更美好的向往。它们如同我们头顶的苍穹,日升月落,亘古如斯。

改革未有穷期,中国的杭州、世界的杭州,在路上。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郑晖 编辑:王洁
 
动态信息 更多 >
· 幸福村里的“幸福经”
· 市领导接待群众来访
· 城市大脑“双月攻坚”成果发布暨下半年工作推进部署会举行
· “亲清在线”平台全功能揭开真容
· 杭州蓄力打造“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
· 下城区助力贫困山区女性自强奋进
· 杭州市代表团赴恩施州落实扶贫协作工作
· “大下姜” 生长记
· 奋力展现“重要窗口”的“头雁风采”
· “闭关”七年,杭州南站澎湃归来
西湖大学云谷校区明年竣工
爱你久久共迎百年
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举行 ...
版权所有 200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www.hzxcw.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024×768 IE 6.0以上
联系电话:0571-85251618  E-mail: xcbxm@hangzhouit.gov.cn

浙ICP备07500146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