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市宣传网>动态信息
 
一曲溪流且留下
2018-11-21 08:38

2003年8月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启动

杭州的美,除拥有艳若西子的西湖、波澜壮阔的钱塘江,少不了让宋高宗迷恋想留下的西溪湿地。

十一月的清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西溪湿地蒙上了一层淡绿薄雾。几只灰喜鹊,在湖面上掠过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堤岸上的几只野鸭,正腆着肥硕的肚子,悠然踱着步子。

能够想象吗?15年前,这里村庄密集、人口众多、房舍杂乱、垃圾乱堆,是杭州城西出了名的藏污纳垢之地。

生态为先,以人为本。杭州西溪湿地公园管委会办公室党委书记、主任何蕾表示,经过三期综合保护工程建设的西溪湿地,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还晋级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与西湖一起,在杭州向世界展现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的路上,成功演绎“双西共舞”的佳话。

收复湿地,西溪且留下

一艘电瓶船,穿行在西溪湿地的港汊河道中,荡漾起一圈圈涟漪。人在船上,飞鸟、火柿、白芦、石桥、古居等景致依次闪过,一幅美丽的画卷在眼前徐徐打开。

隔着乔木密林,船工周忠伟抬手指向湿地深处。“划过船,养过鱼,种过水稻。”作为土生土长的蒋村乡周家村村民,周忠伟手指的地方,有他童年的记忆。

不过,他记忆中的西溪,并不美。

“那时家家户户都养鱼养猪,到处是臭烘烘的池塘,最深的印象就是臭。好多村民在河面支个台子养起猪来,粪便就直接排进河里,别提有多脏了。”

周忠伟操着一口浓重的蒋村口音说,湿地离杭州市区很近,周围有很多酒店,当时大家就从酒店里拉泔水用来养猪。

养猪,在西溪湿地所处的蒋村,早已司空见惯。2002年,当时的蒋村乡有415户家庭从事着这个行当,生猪头数超过了2.5万。

生活污染和养猪污染让湿地水质迅速恶化,到2003年时,西溪湿地水体及周边的河流水体甚至已经属于劣V类水质。

除了环境污染,西溪湿地日益萎缩,是不得不直面的又一个现实问题。

这片在汉晋时期就被发现的湿地,历史上东起松木场、古荡,西至留下小和山一带,面积达60多平方公里。民国以后的近百年中,战争、动乱、过度人为干预,让原来的水乡泽国渐渐萎缩。到2000年前后,湿地面积已锐减至10平方公里左右。

西溪湿地的衰败,让人揪心。

2002年底,市区乡三级联动,对西溪全境实施生猪“禁养”,这是杭州市政府的第一个壮士断腕之举。那一年起,西溪的空气、溪水质量慢慢好转,但村里的卫生面貌、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状况仍没有改善。

2003年8月,“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启动——采用湿地公园的模式,坚持保护第一、最小干预,通过自然隔离,划定9.2平方公里湿地保护区作为动植物自由栖息和繁衍的区域,限制区域游客只能乘船路过。

其中,约1.3平方公里为一级保护区,除科研、科考以外,任何人不能进入。其他区域,则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尽量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随着西溪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与湿地相存相依的人类渔耕、农耕文化也相继浮出水面:散落在民间的厉鹗祠堂碑刻等许多“宝贝”被相继发现,水车、纺车、稻桶等农耕用具以及梳妆台、菜橱等生活用品900余件被小心地收集起来……“越剧首演地”、“民俗浓缩地”、“文人逍遥地”、“词人圣地”,如今的西溪湿地多了一连串的雅号。

2005年5月1日,作为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期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杭州市要再接再厉,乘势而上,进一步做好西溪湿地保护、管理、经营、研究工作,把西溪变得更美,把杭州扮得更靓。

生态保护,创造西溪模式

今年,西溪湿地宣布迎来第100位新房客:黑冠鹃隼。

2005年,西溪湿地开园,当时园内记录到的鸟类有79种,而今年黑冠鹃隼的出现,将这一数字刷新为179种。据悉,13年中新记录到的100种鸟类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尾海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赤腹鹰、三级保护动物鹰鹃等。

稀有鸟类不断“落户”的背后,是持之以恒的生态保护。“西溪湿地的环境变好了,野生鸟儿陆续飞了回来。”西溪湿地生态研究中心主任刘想兴奋地说,小鸟是在用脚给湿地投票。

作为西溪蜕变的见证者,刘想经历了西溪湿地征地拆迁、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经营管理、科研科普的全过程。

“实施西溪湿地综保工程,我们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生态优先,所有的工作都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坐在电瓶船上,刘想指着远处护堤的一排柳树木桩说。只见这些木桩早已生根发芽,长成一棵棵郁郁葱葱的柳树,枝叶摇曳,与碧绿的水面交相辉映。

“想当初,准备用钢筋水泥浇筑河岸,有专家提出,这个太硬化了,看起来不好看,同时也阻塞了水生动物的生态廊道,所以就采用了松木桩护堤。”刘想的思绪回到了十三年前。

后来,当地村民们有了不同意见。“松木桩虽不会腐烂,却不能生根、发芽,建议用柳树桩护堤。”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柳树桩生根、发芽,树根抱住了堤岸,水底下纠结的树桩有利于泥鳅等生物生存。“虽然这种原生态的驳坎方式成本高,但更能改善生态,建设者果断采纳了这个建议。”刘想说。

如今,刘想和他的团队仍在为西溪的生态保护不遗余力。据介绍,西溪湿地刚刚建成了一个生态信息集成展示中心,通过高科技手段,包括卫星遥感、地面监测、水下监测等,对西溪的水环境、空气质量、生物多样性等进行实时监测。“比如我们在卫星遥感方面,跟杭师大合作,他们定期给我们出一张图,我们通过这个图,分析对比植物的生长变化,包括有没有人破坏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有没有填池塘、有没有违法建筑、有没有动土等等,这就可以使生态得到更好的保护。”

此外,由于西溪池塘很多,有些封闭的池塘水质还不是很理想,西溪湿地正在做一个河塘连通工程研究。“研究中心旁边有7个池塘,我们在地下涵管开了几十厘米的小缺口,让这些池塘水能跟河流水连通起来,每个池塘种养不同的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对水体进行生态净化。”

重建乐土,守护精神家园

千余年前“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的意境又回来了。

养猪、种田,对周忠伟而言是久远的记忆了。作为西溪湿地员工,他从事电瓶船接待工作,凡有工作任务,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骄阳,总会看到他,穿梭在西溪航道上,向游客们讲述着这块土地上的变化。

在西溪湿地公园一期工程开放后,像周忠伟这样的原住民纷纷回到西溪湿地重操旧业,或当船工,或当农耕人员,或当服务人员,或当环境保洁人员。

他们还搬进了蒋村花园、西溪花园两个大型的生态型居住区,过上了幸福和谐的“居民生活”。大气、时尚的多层楼盘,格外疏朗;宽敞的楼间空地处,间或有小桥、流水出现,这样的环境无法跟农居安置点联系起来。

周忠伟坦言,当初他的父辈们对于搬迁心里是有疙瘩的,毕竟这里是他们出生的地方。十余年下来,看到西溪湿地的环境越变越好,他们的内心舒坦了许多,只要有空,都会回到这片故土,享受惬意的慢生活。“也因此,西溪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原住民无怨无悔的搬迁和付出。没有他们的伟大奉献,就没有西溪湿地这个杭城之肾,就没有西溪这个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中国的湿地保护可能还是另外一种景象。”刘想补充说。

春暖花开,漫步绿堤看一片片姹紫嫣红的花海;

端午时节,回到深潭口,赤膊划龙舟找回乡愁;

秋风起时,登秋雪庵弹指楼眺览,赏如雪芦花;

冬天到了,寻踪西溪梅墅,徜徉在千亩梅林中;

阴晴雨雾,四季变换,西溪湿地的美,总也看不够。

“祖辈记忆中的西溪回来了。”对于每个西溪当地原住民而言,西溪是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是他们一辈子需要守护的精神家园。

向世界提供绿色发展“杭州方案”

15年的生态实践,西溪湿地探索出了中国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的“西溪模式”。

昔日“脏乱差”,如今“美如画”,这背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久久为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金句,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在西溪,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开发与保护中找到最佳平衡点,开创了中国湿地保护和利用的先河,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充满诗意与柔情的“人间天堂”,保护好、传承好这一方山水资源,一直是杭州市的生态所思、责任所负、情怀所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守住生态基底、发展美丽经济,西溪湿地将继续围绕“保护西溪、造福人民”目标,向世界传递更多充满绿色发展智慧的杭州方案,展现“一曲溪流一曲烟”的独特韵味和别样精彩。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制图 王璟 实习生 刘一苇 记者 毛长久 通讯员 周莹 编辑:王洁
 
动态信息 更多 >
· 老城区江干落地大项目
· 2018区块链新经济杭州峰会开幕
· 大河奔流传世作
· 改革潮涌见证西湖蝶变
· 省委追授徐遂等同志为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
· 杭州市举行老干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汇演
· 2018空天信息大会在杭举行 徐立毅致辞
· 致杭州市民关于文明养犬的公开信
· 比学赶超奋勇争先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步伐 助力民营经济迈入新纪元
空中课堂 千里助学
《遇见大运河》赴美洲巡演
2018西湖艺术博览会开幕
版权所有 200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www.hzxcw.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024×768 IE 6.0以上
联系电话:0571-85251618  E-mail: xcbxm@hangzhou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