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市宣传网>动态信息
 
当好杭州文化的“薪火传人”
2018-09-26 08:25

聚焦拥江发展、三化融合、文化兴盛、改革攻坚、民生福祉和强基固本,当下的杭州,正以“六大行动”作为打造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窗口的“施工方案”,夯实建设世界名城之路。

在文化兴盛行动中,既有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城市人文精神的“以文化人”,推动最美现象成为普遍现象的“以文铸城”,也有努力打造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全面建设“之江文化产业带”的“以文兴业”,以及持续推进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企业文化俱乐部和“杭州书房”建设的“以文惠民”。

杭州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本期参与嘉宾就从杭州人文情怀、文化底蕴和产业发展等不同视角,提出了相关建议。

【专家智囊团】

文化引领 立德树人

方卫红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副教授

文化兴盛则城市繁荣,城市繁荣则文化兴盛,文化与城市从来都是水乳交融。我认为,文化兴盛,关键在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文化人才,这其中,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具体建议如下:

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把德育和整个育人工作统一考虑、统一部署、统一落实,努力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有效机制。首先要把培育责任文化作为基础工程,坚持开展以责任和诚信为主题的文化主题教育、论坛和系列讲座活动,努力营造一个以尽责为荣的责任文化氛围。其次,要以舆论环境育人,通过对身边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的正面宣传传递榜样力量,凝聚正能量。

要把立德树人融入师德、师风和教风学风建设。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教风建设的核心是师德建设,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要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奖励的首要依据。

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沉淀着学校的传统和精神,凝聚着学校的理念和追求,是立德树人的精神支撑。要注重从历史的节点中汲取宝贵的教育资源,注重用优良师风熏陶学生,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校风。同时,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等主题活动,打造校园文化品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文化+会展”提升城市竞争力

黎菲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会展是世界各地知晓一座城市最为直观的窗户。G20峰会在提升杭州接待能力、硬件设施的同时,也引来了一大波会展活动,让杭州会展业“弯道超车”,杭州已跻身全球100强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

如何把握“后峰会、亚运会”契机,依托动漫节、文博会、茶博会、云栖大会等会展活动,进一步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互动,提升杭州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我认为,首先要对标国际理念,树立大会展发展观,把会展业作为城市产业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理解,将会展营销与城市营销捆绑,有效整合资源,进行国际营销,形成国际关注。

其次,要培育国际品牌,在进一步壮大现有会展品牌基础上,围绕丝绸女装、信息电子、工艺美术、生物医药等杭州优势产业,积极建设更多自有国际品牌,提高会展企业的专业水平。为此,要建设一支国际化人才队伍,实施国际会展人才培养与引进并举策略。

此外,也要在“细节”上做好文章。比如,增加杭州国际航班次数,设置人性化航班时间;创办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教育和医疗机构,着力解决在杭外籍人员就学、就医等问题;参照国际标准和惯例进行社区建设、形成多元社区文化;建设人性化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公共场所双语标志;增加政府窗口部门和公共服务单位的外语服务内容;增加市民国际意识等等。

【民间议事厅】

文化传承需要更多志愿者团队

郑志敏 杭州市青年文艺骨干、社区文化志愿者

杭州之美,既是来源于生态环境的自然禀赋,也是得益于人文情怀的历史积淀。近年来,杭州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可谓全方位、多角度,“国际范”和“本土味”交织得恰到好处,重点保护和普惠民生两者协调并进。

文化不仅要建设,更需要传承。作为一名热衷于文化之人,我深深感受到,杭州文化的兴盛,需要更多的志愿服务者参与其中,希望杭州能组建起更多传递各类文化的志愿者团队。

在我看来,“凡有井水处,必能歌柳词”是最美好的文化盛景,也就是大师们能源源不断将生活点滴加工成创作精品,而民众又能自然而然将这样的创作带回到生活之中。我和许多在杭州生活的青年人共同创建了一个青年文化公益团队,我们有一个共同心愿:在文化“硬件”齐备的情况下,鼓励更多年轻人、文化人加入文化志愿者这支“软件”大军之中,切莫让社区文化家园成为城市森林里的绿枝“空巢”。我也建议,组织更多大师级艺术家到社区里教市民提升技艺,希望文化部门能搭建起更多大师与百姓共舞的平台。

让诗歌成为杭州的一张文化名片

卢山 浙江省作协会员、青年诗人

杭州的文化兴盛不仅需要传承历史,也需要接续未来,更需要培育青年文化力量。

诗画浙江,杭州先行。从1917年白话新诗诞生至今,新诗百年,我们需要建构这个时代的和这个城市的诗歌文化自信。当下,我们在惊艳于钱塘江畔耀眼的灯光秀时,也应该倾听西湖发出的诗歌回响,借助当下时代力量,打造西湖诗歌明珠。我们不仅需要保存苏轼、白居易等文人墨客在西湖留下的历史遗产,更要重视开发近现代以来西子湖畔点点滴滴的新诗元素。

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新起点,秉持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创新的精神,让诗歌成为见证杭州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元素之一,让诗歌成为杭州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比如,建起湖畔诗歌墙、诗歌跑道,策划关于杭城和西湖的专题诗歌纪录片,甚至在湖畔打造一座百年的新诗博物馆。

文化之树长青,需要政策扶持灌溉;文化之林常盛,亟需青年力量守护。今年6月,我们策划出版了《新湖畔诗选》,今后还会陆续推出。我很期待,这些关于西湖的新诗,能够成为世界认识杭州、走进西湖的重要文化助推力量。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徐墉 楼蕲 编辑:王洁
 
动态信息 更多 >
· 第十三届公民爱心日启动
· 中秋小长假 杭州接待外地游客223.68万人次
· 钱塘江文化节好戏连台唱
· 杭州诗词大会决赛即将打响
· 归侨博士丁列明的“药神”之路
· 村里来了位“双硕士”书记
· 鲲鹏展翅三千里
· 打造数字经济“增长极”
· 杭州举行网络安全法治日主题宣传活动
· 未来三年,富阳将如何继续融入大杭州?
五星红旗飘起来
云栖大会开幕
“一场两园”,打造社区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200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www.hzxcw.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024×768 IE 6.0以上
联系电话:0571-85251618  E-mail: xcbxm@hangzhou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