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市宣传网>调查研究
 
杭州市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06-12-06 11:35

一、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识明显增强

一是各级领导班子认识有了新提高。调查中,各级领导班子普遍认为,推进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提升农村整体素质的一次机遇,只有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我市农村整体素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是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有了新提高。目前,全市农村共有村级党校101个,乡镇党校160个,电化党校数476个,目前已配备电脑党校数514个,共有专兼职教师3377名。各地按照当前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结合创建文明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活动的开展,加大党员培训力度。

三是广大农村群众创建积极性有了新提高。各地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扬荣弃耻"教育、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教育活动,增强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政治民主意识、生态环保意识、法制意识、文明意识以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得到拥护和支持。

2、农村社会风气有了明显好转

一是农村新风尚得以树立。各地注重将破除封建迷信、变革陈规陋习与树立新风尚结合起来。拆除迷信建筑,完善文体设施。如:富阳市渔山乡曙星村,拆除了土地庙,清除了非法香火点,在原址上改建了健身休闲苑。革除陈规陋习,改进生活习惯。如江干区笕桥镇,大力实施了"三提倡三反对三禁止"(提倡厚养薄葬、文明治丧、科学健康;反对丧事奢办、封建迷信、赌博;禁止做道场、焚烧花圈、送葬队伍上街),彻底改变了延续多年的不良习俗。褒扬新风新貌,奖励好人好事。如桐庐县分水镇柏山村,将村里走出的12名大学教授(包括一名院士)姓名刻上村里石碑,增强了村民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

二是乡村居住环境得以改善。充分利用"百村示范、千村整治"、"49100"、"双建设、双整治"等活动载体,在改水改厕,清理河道,清除垃圾,处理污水等方面制定目标、加大投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高新区,以农村"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为目标,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通过拆除简易厕所、建设标准垃圾箱、综合治理畜禽养殖业污染等措施,改变了全区农村的环境面貌。

三是村民整体素质得以提高。通过开展各级文明村创建活动,创建各级文明村镇952个,其中市级文明村镇366个,活跃了农村文明创建氛围,提升了村民整体文明素质。

3、农村基层文化日益繁荣

一是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2005年,全市共开展文化活动2986场次,参与者达735万人次,今年1至6月份,已下基层放映电影1406场,观众达295188人次,下基层文艺演出1856场,送图书8万余册。

二是优秀民俗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目前,全市已有2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个"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468支民间艺术队伍。在保存文化特色,体现各地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农村宣传文化氛围,实现了特色文化发展和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良性循环。

三是农村文体队伍得到壮大。目前,全市共有群众文化工作者868人,其中乡镇文化员399人。农村业余文化骨干队伍1435支、17540人,涵盖了民间表演艺术、书法、美术、戏剧、摄影、歌舞、音乐和民间文学等多个艺术领域。余杭区将每年农历五月确定为"余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月",编制《余杭区实施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工作规划》,出台了民间艺术之乡、民间艺术家、民间文艺团队的命名办法,并命名了余杭区首批民间艺术家,壮大了民间文艺队伍。

四是农村文体设施得到加强。到目前为止,全市农村共有乡镇文化站174个,覆盖全部乡镇,共创省级"东海明珠工程"58个,市级"东海明珠工程"115个,创建率分别为33.3%和66.1%,室内场所总面积达158640平方米。在村一级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投入资金12262万元,通过对祠堂、非法小庙及撤并闲置的学校进行改造等措施,建成了1208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成率为32.2%。今年,加快推进"村村通"工程和"2131"工程。今年1-5月份,全市已完成52个行政村和33个自然村的有线广播电视覆盖任务,农村广播电视有线覆盖率达92.8%,缓解了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问题。

4、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式创新

一是"双千结对、共创文明"活动取得实效。活动开展一年来,各结对单位共向结对村提供扶持资金1562.5万元,赠送图书37000册,帮助修建村道54.34公里、桥梁6座,修建各类文化活动场所44个,开发经济发展项目34个,开展文化活动148次。而萧山、西湖等地则进一步拓展共建载体,开展了"村村结对"、"2+1"结对(即一个文明单位和一个社区同时和一个村结对)等多种形式的共建活动。

二是文化活动载体紧贴实际。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推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活动载体。如,西湖区在农村开展了"一十百千万"活动:突出一个主题(丰富农村文化,促进城乡文明),开展十项农民体育比赛,组织百场以上农村文化活动,展映千场农民喜闻乐见的电影,实施万名农民(包括因土地征用、撤村建居而农转非人员)素质培训(包括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工程,有10万人次接受了培训。

二、当前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是村容村貌差别明显。大多数村的村容村貌卫生整洁,基本符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但也有少数经济发达的行政村环境卫生较差,一些命名较早的文明村,在创建氛围、创建力度上还有下滑的趋势。

二是村民文明素质教育差别明显。虽然农村普遍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但由于乡镇指导的力度不同,村班子的素质不同,村级经济发展不同,活动开展的形式、内容、效果也不同,体现在村民的精神面貌和日常行为上也有比较明显的差别。

三是乡村精神文化生活较为欠缺。文化活动开展比较正常的一般是经济比较发达或者文化骨干队伍比较齐全的村,虽然文化"三下乡"、"文艺演出进村镇"等活动的开展对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有所补充,但大多数农村则非常单调,难以满足农民群众的需要,特别是农村自己"内生"的本土民俗特色文化活动明显缺乏。

四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总的来看,在我市广大农村地区,村级经济基础好的行政村集中在杭州市区周围和县(市)城郊区,而其它大多数行政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有的甚至为空白,村里的可用资金人均只有几元,有的甚至负债,致使村里在精神文明建设投入方面难以为继。

存在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四重四轻":

1、重面上宣传,轻深入教育。一是宣传教育的针对性还不够。目前,党的大政方针等现实形势政策教育的多,面向城市居民的内容多,而面向广大农村、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具体惠农措施和宣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的少。二是宣传教育形式的适应性还不够。往往依靠报纸、互联网等不适合农村实际的多,灌输性、教条式、空洞性说教的多,切合农民实际,深入生活、生动活泼,引起群众共鸣的少,依靠广播和曲艺形式等符合农村实际的少。

2、重城市和硬件投入,轻农村和教育投入。一是城市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投入比反差较大。今年,全市用于文化事业方面的投入共50亿元,其中,直接用于农村基层方面的投入为8678万元,从人均来看,农村人均文化事业经费24元,仅为城市居民的3.3%。二是硬件和软件的资金投入比反差较大。投向有形的硬件设施建设居多,而投入相对无形软件建设的少,尤其是针对普通群众教育和开展文化活动的投入少之又少。

3、重树立典型和点上进步,轻全面协调和统筹发展。 一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覆盖面窄。占村镇总数15%的各级文明村镇采取的跟进措施多,占85%的普通村镇采取的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少。而目前开展的"百千"工程、"49100"工程等,涉及的也只是1000个村左右,只是占全部3688个行政村的28%,剩下其余72%基础薄弱、最需要关注的行政村,恰好处于空白地带。二是创建工作质量不够高。保证创建各类文明先进一次性通过的方法多,提高文明创建巩固率、降低文明创建"反贫率"方面的思路和方法少。三是考评体系不够科学。在科学评估督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面上督查、临时性检查、上级有关部门督促的多,建立健全全面、量化、客观考评体系的少。

4、重活动创建和载体出新,轻丰富内涵和理顺体制。一是群众参与活动少。目前在农村开展的1856场文化活动中,全部都是送下乡,而农民组织、农民参与的文化活动则很少。二是组织力量弱。目前,13个区、县(市)的文明办共有编制43人,其中文明办专职工作人员33人,除了萧山区文明办10个编制以外,其余12个区、县(市)文明办平均只有3.6个编制,2名专职人员。三是专职人员少。在镇村两级文化活动组织方面,组织活动时涉及的工作和任务多,组织所需有专业背景和能力的专职人员少,这种情况在乡镇一级更为突出。

三、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对策

1、着力健全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领导班子,尤其是"一把手"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和"一把手"工作目标,同时要加强市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定期通报信息,共同研究问题,在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提高素质、加强管理等方面,协调步骤,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增强效果。二是健全队伍建设机制。按照"三定"(定员、定岗、定编)原则,切实加强区、县(市)和乡镇(街道)两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力量,形成健全的网络。要着力改变目前我市大多数地区尤其是各县(市)文明办职责大力量小、工作多人员少、职能有级别无、工作要求高生活待遇低的不合理现象;要着力改变目前乡镇宣传委员兼职过多的现象,同时要增加文明创建工作专职人员,加大队伍的培训力度。三是健全资金投入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投入机制,通过"政府财政预算+社会投融资+基层自筹"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同时尝试"专项基金运作模式",提高资金使用和监督效率。在政府财政预算方面,要合理安排财政预算,惠及全部农村地区。乡镇一级财政要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资金纳入预算,改变某些乡镇"资金投入额度和方向与一把手注意力挂钩"的不正常现象。四是健全资源整合机制。针对目前文明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法制文明村、卫生村、综治安全村等农村创建工作载体过多的现象,努力整合部门力量,合理减少载体数量,改变农村基层干部疲于应付的局面;努力扩大载体内涵,提高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加大奖励力度,通过以奖代补、以奖代拨等方式,提高创建工作载体的号召力和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五是健全考核激励机制。要根据我市农村发展不平衡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不相同的实际情况,分别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考核机制要量化、客观,要重点考核工作创新、社会效益和长远规划,要将工作进展和群众满意率同班子主要领导绩效考核、物质奖励结合起来。

2、着力提高基层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一是针对村班子成员尤其是班子带头人加强培训教育。充分利用"双千结对、共创文明"等载体,积极推广开展"村村结对"、社区和村结对等灵活多样的活动载体,双向互动、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提高村班子尤其是带头人的整体素质。二是针对广大农村党员尤其是年轻党员加强培养教育。加强对农村党员队伍尤其是年轻党员的教育,增强党员队伍的活力,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群众意识、带头意识和综合素质,带动当地农村群众共同致力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三是针对普通村民尤其是非农业从业人员加强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村民夜校、有线广播电视、业余党校、村民夜校等农村现有宣传文化阵地,加大教育力度和覆盖面。要结合农业季节性强的特点,针对农忙和农闲,设计不同的载体开展教育。要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村民的责任心和自觉性。

3、着力营造健康向上有文化氛围。一是营造健康向上的宣传文化氛围。各级报刊、电台、电视台要扩大或开辟相应的新农村版面、节目和频道,加大宣传报道力度。要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栏、村民文体活动室、小广播等现有阵地,加大文明礼仪常识、科学文化知识和农村新风尚的宣传力度。二是壮大特色村庄文化。要将当地的传统文化纳入村庄建设规划和文体设施建设中,避免盲目拙劣模仿城市的现象,保留乡村文化特色。要加大对当地文体队伍和各方面文艺人才的扶持和培训力度。

4、着力创新改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方法。一是因地制宜。要结合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努力满足当地农民群众的需求。在较发达的地区,要在如何满足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优质服务资源等深层次的文化需求上下功夫。二是因人制宜。在农村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文明素质上,要适应老人和孩子的特点,通过戏曲、游戏等形式,寓教于乐,增强教育效果。同时要根据外出人员的职业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育和活动载体,加强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三是因时制宜。结合当前形势和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现实需要,创新工作方法和载体,努力完善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群众教育水平,加大群众教育投入力度,把工作重点调整到探索新思路、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发展新文化上来。

课题负责人:汪小玫、孙银标

课题组成员:王晋江、殷铭清、陈明春

欧阳媛媛、张亚平(执笔)

来源: 作者: 编辑:
 
动态信息 更多 >
· 建德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 郎朗为大运河杭州段形象代言
· 我市召开第14届中国国际动漫节执委会会议
· 杭州市召开环保专项巡察工作动员大会
· 再过一个月, 世界上人气最旺的动漫节就要开幕了
·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动漫节进入倒计时
· 杭州各大公墓陵园对焚烧香烛纸钱说“不”!
· “动漫进乡村”计划正式启动
· 杭州美丽乡村建设,练好污水治理“内功”
· 大手笔!杭州中国动漫博物馆向全球征集经典藏品
“梦马”开跑
艺术家送欢乐下基层
郎朗为大运河杭州段形象代言
版权所有 200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www.hzxcw.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024×768 IE 6.0以上
联系电话:0571-85251618  E-mail: xcbxm@hangzhouit.gov.cn